东营加快城市转型

2010-11-26 7:1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记者探究了东营这个年轻的城市之后,对转方式、调结构有了更深体会: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张宏伟蓝图;这是强心针,更是一剂治疗顽疾的良药;这不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孤军奋战,而是将多种战略资源拧成一股绳,在经过抉择后破茧成蝶,实现的华丽转身。
年轻的东营市当下抓住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机遇,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逐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闯出一条经济发展方式蜕变的破冰之路。
产业发展全面转型
东营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近两年实施改造升级项目1660个,完成投资1080亿元,主要行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年开始,东营市将用三年时间对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搬迁改造,促进集聚集约发展。重点突破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86%,比年初提高3.7个百分点。
东营市把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调动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跨越发展。今年开始,服务业投资每年增长30%以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集中突破文化旅游业,加快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黄河水城旅游、孙子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区,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恒丰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东营分行获得系统内批准,省银监局已批复东营组建村镇银行三年规划,正在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银行、产业基金、创业投资集团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努力打造区域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临港、临空、临铁等物流园区和一批物流中心,培植现代物流企业,构建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
东营市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培植渔业、畜牧业、林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壮大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着力建设绿色科技新城
东营市把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投入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突出抓好节能改造和污染治理,着力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科技新城。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78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实现控制目标。
为打开转方式调结构这扇大门,东营市把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金钥匙”,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目前,全市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孵化面积已达33.9万平方米,中科院烟台海岸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已入驻,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油区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战略联盟成为全省首批示范联盟,今年新组建石油装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盐化工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规划建设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科技教育园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以他们带项目带团队,带动高端产业发展。
生态立市  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鲜明特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东营市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绿色发展上迈出大步伐。
针对特殊的土壤条件,东营市从2007年开始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2.4万亩,植树7400万株,初步构建起“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力争再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水系风景化、路域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打造黄河绿洲,建设生态家园。东营市还编制完成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全市25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有20个建成投产,重点培育的“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完善。下一步将加强对污染河流、水系、重点区域及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处 理厂,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农村沼气。
改善民生促社会稳定
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问题,与社会事业、民生改善息息相关。东营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发展全局的大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统筹抓好各类群众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8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五保五救助”保障网络,构筑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项目,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3个试点县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对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建设447个农村社区服务站和12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中心城农贸市场改造、城乡文体服务设施建设等10件便民实事正在加快推进。
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使东营市进一步加快城市转型,崭新的东营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中一次次华丽转身,正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嬗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