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 上水平 求实效 谱写中国物流学会工作的新篇章
2010-11-25 7:0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何黎明
一、过去四年学会工作的简要回顾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2006年11月在武汉召开。4年来,物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战胜了多场严重自然灾害,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2006年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得以确立,物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务院2009年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极大地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的地位,带动了各部门、各地区的重视和支持,推动了全社会物流知识的普及。
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市场需求的扩张,我国物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4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都在13%左右,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出现下降趋势,有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类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开拓前进,创新经营,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加快更新,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同时,物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学科体系有待建立,新的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政府规划、企业决策、行业发展,都需要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探索。 (下转A2版)
(上接A1版)□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何黎明
四年前,前任会长陆江同志在上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新思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要有新突破,在对物流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方面要有新举措,在物流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新进展,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要有新局面。
四年来,在各位理事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上届理事会确定的基本思路,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围绕行业发展大局,为政府建言献策收到实效
学会连续多年参与起草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作为惟一的服务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们在组织宣讲解读的同时,积极推动落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税收、交通、投融资、支持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发展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等“60条”政策建议,并向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物流政策调研组作了专题汇报。到目前,有的建议已被有关部门采纳,有的正在研究落实。学会还承担了物流标准、商贸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园区等四个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其中3个已经完成。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与学会建立了长期委托研究机制。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四年间,学会组织力量共完成此类研究课题30多个。其中,财政部委托研究课题“关于农村流通体系财政支持政策”和“服务业功能聚集区财政支持政策”已转化为政策措施,累计向563个项目下达了财政专项资金。受财政部委托,学会组织专家承担了这些项目的评审工作。我们向国家开发银行提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协助推荐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已有12个省区市23个项目获得106亿元贷款授信额度。同时,继续配合国家税务总局汇总推荐并参与评审税收试点物流企业,目前已有6批、共593家企业进入试点。
此外,我们还协助组织了“商务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评审工作,参与了供销总社“新网工程”项目审核工作,公安部物流寄递渠道禁毒培训工作,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物流规划的评审和部分起草工作。
第二、整合各方面力量,学术理论研究开创新局面
一是组建了特约研究员队伍。2005年,学会提出《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管理办法》。到目前,已聘任五批、共235名会员为特约研究员。获聘的特约研究员在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我会开展学术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
二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一年一度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不断改进内容特色、创新组织方式,规模逐步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四年来,累计近3000人次参加了年会,到会演讲的国内外、台港澳产学研各方面专家近100人次。从2007年开始,年会采取自主设立分论坛的形式,由研究单位或企业自主申报设立专题分论坛,年会提供平台,代表自由选择参加。三年来,累计设立50多场专题分论坛,近2000人次参与了交流。此外,学会还形成了“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全国物流园区交流研讨会”、“产学研结合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对专业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和交流。
三是扩大征集研究成果。四年来,学会累计征集物流研究论文 2000多篇,其中789篇获奖,本次年会论文数量更是达到881篇,获奖论文302篇。学会从2006年开始,设立“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四年来,共有100多家单位申请的581个课题列入计划。列入2010年研究计划的课题中,有186个提交了结题报告,其中82个课题获得优秀成果奖。从今年开始,学会组织评选“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共收到参评案例103个,其中43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这些论文、课题和案例等研究成果通过会议、媒体等多种方式展示交流,对我国物流学术理论研究发挥了导向作用,发现和集聚了研究人才。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
一是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基础。2008年,学会发布《关于下发〈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的通知》,首次设立“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到目前,已有三批共87家单位认定为产学研基地。他们当中既有物流教学研究机构,也有物流企业和园区,普遍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并有产学研结合的意愿和行动。学会特别注意在物流企业及园区中设立产学研基地,优先考虑院校和企业共建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依托。
二是交流推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从2008年起,学会先后在杭州、武汉和大连召开产学研结合工作座谈会,邀请产学研各界代表到会座谈,交流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与做法,探讨合作的路径与模式。通过跨界交流平台,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物流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带动了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和战略合作,涌现出一批思路清晰、模式新颖、效益显著的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始发挥。
第四、立足于学科体系建设,教育培训和编辑出版获得新进展
物流教育工程有序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已有378所本科院校、824所高等职业学校和近2000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100万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两个委员会成员多数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在组织制定培养方案、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和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训全面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自2003年11月开展以来,已有12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2010年,物流员级别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启动,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与世界贸易组织ITC合作开展的注册采购师培训认证项目,影响力和权威性逐步提升。
编辑出版工作成效显著。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自2002年起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记录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到目前已出9本;自2005年起出版《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到目前已出6本,共收录年会获奖论文324篇;自2007年起出版《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到目前已出4本,收录重点研究课题71件。以上3本报告,俗称“蓝皮书”、“红皮书”和“黄皮书”,已形成学会年度系列 出 版物,成为了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 重 要“窗口”。学会从2008年 起 设 立“ 物 华 图 书奖”,每隔两年评选一次,两届共评选出获奖图书62部,为物流出版事业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五、致力于扩大国际影响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国际互访日益频繁。学会主要领导先后带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考察当地物流发展情况,并参加了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峰会、ITC全球圆桌会议、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协会年会和东北亚物流学会等国际会议。同时,学会还接待了有关国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来华访问,了解国外物流业发展动向,介绍中国物流业发展情况。
国际合作走向深入。学会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和巩固了合作关系,包括与ITC合作,开展“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培训;与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合作,开展注册采购经理培训认证项目,举办全球采购与供应链论坛;与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合作,举办冬季学校培训;与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协会(SCL)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中加贸易物流业高管学习和相互交流的项目计划;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高级管理人员物流研修班等。通过交流与合作,开阔了会员视野,扩大了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加强制度建设,学会吸引力凝聚力得到增强
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四年来,学会先后下发了《个人会员管理服务细则》、《关于加强会员服务工作的几项措施》和《中国物流学会会员考核办法》等文件,对于加快新会员吸收、深化会员服务、完善会员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规定,形成了符合本会发展的工作机制。结合学术年会,学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形成制度。采取按比例配置理事、常务理事的办法,四年来共增补理事104名、常务理事60名,理事会组成结构得到改善。
会员队伍稳步壮大。截至本次会议,学会会员总数已超过2000人。其中,既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企业单位、政府部门的管理专家,会员结构趋于合理。从2009年起,学会开始接收学生会员,保持了较快的上升势头,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梯队式发展”的新局面。
会员服务不断加强。在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借助“中国物流与采购
网”开通了“中国物流学会”频
道,初步建立起学会宣
传、会员管理、成
果发布和学术研
究的网络平台。
我们向会员全
面开放频道
内容,会员
利用自己
的密码,
可以浏
览和下
载学会
积累的所
有资料。
学会每半月
左右向全体
会员发出一份
电子版的《会
员通讯》,帮助会
员了解物流业最新理
论动态和实践发展信息。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学会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的四年,是务实创新、加快发展的四年,也是吸引力、凝聚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四年。四年来的成绩,是全体会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位理事认真履行职责的结果,也离不开陆江会长等老领导开创的事业基础。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会,向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全体会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会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开创学会工作基础并继续关心学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深刻体会: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在鼓励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注重学术研究的应用性、操作性,推动学术成果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物流实践的指导作用。
必须团结各方面人才。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涉及领域宽,研究任务重。只有吸引和凝聚部门、行业和地区各方面人才,才能构建复合型的组织基础,推动政产学研结合,打造开放式交流平台。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学会是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也是松散型组织。只有通过优势资源的重组和组织机制的建立,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必须坚持服务创新。学会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只有不断推动自身服务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结合会员需求和社会反映,陆续出台新的服务项目和品牌,才能保证学会可持续发展。
四年来,学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比较突出的是:会员规模仍然偏小,覆盖面不够宽,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增加较快,但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学会活动参与人数上升较快,但活动质量需要继续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已经建立,但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还比较欠缺;物流教育与培训发展很快,但学科体系尚未建立,一直存在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学会自身建设也有待加强。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改进提高。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和物流实践的发展,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新一届学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广大会员和有志于中国物流事业的各界人士,紧密围绕物流业发展的大局,深入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扩大会员队伍,深化政产学研结合,提升政策和理论研究水平,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聚集和培养物流人才,打造国际性交流平台,推动国际物流合作,把中国物流学会建设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理论准备和智力支撑的首选智库,为物流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此,我建议,新一届理事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出台规划和政策,企业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行业各项基础工作,都离不开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我们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政产学研各界的不同需求,整合多种资源和渠道,构建和完善自主化、社会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体系;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细分研究领域,加强专业性活动,以调查研究内容为基础,适时提出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要积极推动政策研究转化为政策措施,应用研究转化为实际运用效果,基础研究转化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
二是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是学会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团结各方面物流专家和人才,积极引导物流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共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学术理论研究创新体制。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营造“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要继续办好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进一步提升档次和水平。要深化“中国物流学会课题”研究,承担国家部委委托研究课题。要坚持按年度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和《中国物流年鉴》等系列出版物。要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和“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等媒体,扩大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与应用。要加强学术成果的发现和评估工作,对于物流实践有指导作用或对学科体系建设有推进作用的重大成果,要做好交流、推广和应用的组织工作。
三是务实推进政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平台。我们要结合现有工作,定期发布行业重大研究课题目录,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和行业转型升级。要继续做好产学研基地的组织开发工作,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开拓产学研结合思路,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对接。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基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四是做好专业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我们要继续推进物流教育工程,做好在校学生学历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认证,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交叉引进师资等办学方式,推动校企合作,扩大实用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要组织开展各类研修培训活动,支持物流中高级管理人员深造和国际交流;要依托产学研基地,开展实习实训、科研攻关,提高实践能力;要组织力量,协调各方,促进物流学科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学会国际影响力。
学会要继续加强与国际采购联盟等各类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做好组团考察和访问接待工作,积极参与各项国际活动和学术会议,继续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和研修工作。要通过交流研讨、合作推广、宣传出版等多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物流理论、经验、方法和技术。要积极打造开放式交流平台,引导国内企业跨国发展,国内研究机构国际交流。同时,要吸收国际物流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学会产学研工作,进一步扩大学会的国际影响力,争取中国物流的话语权。我们还要加强与台港澳同胞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物流业发展做出贡献。
六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学会凝聚力。
学会要继续加大会员发展力度,不仅要增加会员基数,还要优化会员结构。要发挥跨地区、跨行业的优势,扩大会员覆盖面,注意吸收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物流工作者、物流企业和园区的管理者,以及各方面专业人士加入学会。来自院校的理事和常务理事,还要注意发展学生会员。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提高会员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吸引力;要依托物流研究的横向联系机制,紧密依靠特约研究员,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多层次的组织结构;要按照研究领域和业务专长组建专业委员会,集聚多领域的专家团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和行业服务。要进一步加强为会员服务的各项基础工作,提高会员对学会工作的参与度。
第四届理事会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新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聚人才、上水平,求实效,经过下一个五年的努力,把我们的学会建设成为“中国物流首选智库”,谱写中国物流学会工作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