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农村公路 从“‘水、泥’路”到“水泥路”的变迁

2010-11-24 19: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秋冬时节,行走在泸县,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犹如一条条玉带,从国道、省道、县道延伸至广袤沃野,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一辆辆货车、客车、摩托车满载着农民的欢笑和丰收的喜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上面,往来如梭。曾让泸县人形象描述为“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的雨天让人一身水、一身泥的“水、泥”路,在泸县人几年的攻坚克难中,农村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已变迁为“水泥路”。 
   数字让人惊叹,成绩实实在在。从2007年起,四年时间,泸县这个百万人口农业大县共投入资金3亿元建成通乡公路50公里;通村通达项目240.54公里(其中自建119.04公里);通村通畅项目750公里。截至目前,泸县已实现村村通公路100%,村村通水泥路超过95%。 
   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泸县县委、县政府领导们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深刻认识,体现着百万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无限热情。 
   抢抓机遇 科学规划绘蓝图 
   过去的泸县公路一直是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群众出行难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自2007年起,泸县紧紧抓住国家对自然村公路进行补助的契机,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计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科学规划,大干快上。 
   为加强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泸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村级公路建设领导组,领导组在县交通局下设办公室,县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等10个局机关和19个镇为领导组成员单位。2007、2008年,泸县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设意见》,计划从2007年到2010年,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600公里,率先在全省21个百万人口大县实现100%村村通水泥路,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与此同时,泸县制定配套政策,规范项目实施,明确县、镇财政配套补助不少于8万元/公里。 
   2009年4月11日,泸县召集公路建设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各镇党委书记和分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农村水泥路建设攻坚誓师大会。县政府与各镇签定了《2009年泸县交通建设项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程序。 
   为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计划,泸县对照建设任务,逐项进行清理排查,通过倒计日程,逐一细化、量化,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计划完成。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投入大,解决好建设资金是关键。在上级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泸县县委、县政府动用创新思维,县、镇、村及社会各界四轮联动,广筹建设资金,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多元投资体系。 
   深挖潜力,各级向内“抠”资金 
   泸县县委、县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县财政在十分吃紧的状态下仍挤出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对列入省上建设规划的,修建到村办公室的通村水泥路,县政府“以奖代补”补助建设资金4万元/公里,镇“以奖代补”补助建设资金不少于4万元/公里,多数镇实际的“以奖代补”补助金达到5—8万元/公里。 
   自2007年起,泸县财政一共投入通村水泥路补助建设资金达到1700多万元,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广泛动员,村民主动“出”资金 
   泸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老百姓有着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待时机,依赖政府,靠你拿钱”的“等、靠、要”修路思想严重。在2007年以前,泸县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通村水泥路。 
   鉴于这种情况,泸县发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宣传活动。宣传以村组为主要阵地,以报纸、广播、电视、标语等为手段,以省、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政策为内容,以“绝种观、机遇观、积德观”为宣传切入点,为干部和群众在认识上洗脑壳、换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算清农村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子孙后代利益的关系账。 
   通过宣教,泸县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受到极大震撼,历史感和责任感得到迅速提升,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修路愿望异常强烈,出资修路的热情更加主动。自农村公路建设以来,泸县全县群众集资达到4000多万元。 
   在泸县潮河镇,出资最少的村社人平150元,最多的人平达到2000元;有的村社干部干脆把修路集资的存折直接拿到镇长办公室要求追加。在2008年,潮河镇全镇13个村通村水泥路建设“村村开花”,当年建设里程51公里,以致当时在泸县境内传开了“潮河镇的老百姓打路都打疯了”的说法。 
   乡情融化,引导社会“捐”资金 
   按照市场建设价格计算,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除政府补助和群众自助外,缺口还是较大,还必须依靠社会捐助。 
   泸县百万人口,多年来,部分走南闯北的泸县人在外打拼出了一份好事业。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打好引导社会贤达捐资修路这张牌。县委、县政府专门建立知名人士资料库,长期保持联系,每年组织召开在外成功人士新春座谈会、团拜会,重视乡情培养。 
   走得再远,乡情难忘。在外的成功人士心中始终保持着一份浓浓乡土情怀,他们常念叨“钱财带不进棺材,只要说得安逸;人死不能复生,有钱就要归根”。一听说老家要进行公路建设,纷纷解囊捐资。 
   昆明市碧鸡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残疾人士杨建辉在得知家乡玄滩镇玉石村修建通村公路资金出现困难,一个电话打到了村办公室:“我知道村上没有钱,七社那条水泥路的30万,就由我出了。”从通村公路动工开始至今,玉石村在外人士捐资达到200多万元,建成14.9公里水泥路,实现村通干道4.5米宽水泥路和社社通3.5米宽水泥路。玉石路在2008年被评选为“全省十大最美乡村公路”。 
   福集镇小马滩村的刘宇是一位外出搞工程建设的建筑老板,当得知家乡要修水泥路后,主动与村委会联系要求回家乡建设。按照当时的预算,小马滩村的水泥路按4.5米宽的标准每公里造价要30多万元。可刘宇提出,水泥路按5米宽的标准进行施工,在质量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每公里造价只要村里支付27万元,不足部分由他个人出资。施工合同签订后,刘宇连夜从湖北工地往家乡运送机械设备,仅运费一项就支出了2万余元。 
   有人问刘宇;“你是生意人,明知亏本为什么还要干?”刘宇笑笑说:“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解决出行难、致富难的问题,就是赔钱也值得!” 
   在泸县农村公路建设中,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泸县每年收到的社会捐资都超过1000万元,有的一个村就达到100多万元,解决了近50%的修路资金缺口。 
   泸县从一开始决策进行通村水泥路建设起,就牢固树立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人人讲质量,层层抓质量,全员保质量,做到建设一条、优质一条、精品一条,将全县通村水泥路真正建设成百年工程。 
   明确责任,建立机制 
   在通村水泥路建设中,泸县明确各部门、各镇、各村社的责任,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完善了政府、市场、村民、捐资方全方位监督和施工企业自律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村党支部领导权、村民大会决策权、村民监督权、村委会实施权的“四权模式”;严格执行“八步工作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村民自治原则。 
   “自己公路自己建。我们村通过‘一事一议’决定修建通村水泥路,别看只有7公里,公路的施工可是全村村民都参与进来了的。”得胜镇白象村村总支书记谢永清介绍白象村通村公路建设时兴致勃勃地说,“在修建公路过程中,村民代表每天到场监督、村干部轮流上路检查、回乡的工程技术人员张光锡严把质量关。公路质量既保证,又节约开支,群众放心得很!”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针对镇、村两级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的实际,泸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办公室采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19个镇的86名镇、村社干部进行了管理技术培训,接受培训的干部回到当地对其它相关人员进行二级培训,极大提高了基层的管理技术水平。 
   同时,泸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加强与乡镇、村委会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随时掌握各个民生项目工作动态和进度,会商解决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县交通局也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深入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一线,加强技术、质量监督、进度督查,施工中不符合规范的采取当场指正或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以确保工程质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