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山水间 六十路沧桑

2010-11-23 12: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年又一年。 
  弹指一挥间,广西公路已经历了六十年的光辉岁月。 
  一步又一步。 
  历史的印记里,留下了广西公路人不懈追求,磨砺前行的足迹。 
  四通八达的经济动脉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主骨架的话,那么连接高速公路和广大县乡的路网就如一条条搏动有力的动脉,为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1950年是广西公路的重要纪年。1950年以前,广西公路交通不发达,公路里程少,多为砂土路,技术等级低,雨季一到就造成多数公路交通中断。1958年至1960年,广西发动群众运动大规模修建公路,各地以人民公社为主,组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通过肩扛马驮等方式修建公路。 
  原南宁机场公路、蒙山至昭平公路、南宁至西津等公路都是通过这种模式修建的。这一时期新建公路和旧路改造7457公里、平均每年建成和改造旧路2486公里。至1965年末,广西公路里程达到18181公里,比1950年增长了5倍多。 
  在十年动乱中,广西交通部门的生产管理系统受到破坏。从1976年年底开始,广西公路生产管理系统逐步恢复正常,至1978年,广西公路里程达到29773公里。 
  改革开放后,广西部分公路由于等级低、抗灾能力弱、通行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旧路提级改造步伐迫在眉睫。 
  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交通厅对全区主要干线公路、大交通量路段进行旧路技术改造,提升和改善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条件。1985年起,南宁至北海公路、南宁至梧州公路相继动工改造成二级公路,桂林至灵川公路被改造为一级公路。 
  “十五”以后,国省干线建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时间集中力量实施西部地区通县沥青公路建设工程,为广西公路交通的发展再次带来了历史机遇。广西列入西部通县公路工程有14个项目共1186公里,总投资规模为18.4亿元,2002年全区实现新增5个县通二级公路。2000年开展了边境公路建设大会战,使3个边境县通二级公路273公里,边境地区公路总里程从4798公里迅速增加到7600多公里。2003年东巴凤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又拉开序幕,28个分项目于2005年7月全部完工。 
  一举解决了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和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天峨县、百色市的凌云县及田阳县群众出行难问题,该地区公路路况等级大大提高,其中二级公路从无到有,三级公路、县际油路比会战前分别增长了4.7倍、1.7倍。 
  2008年,在各地交通建设投资普遍放缓的情况下,广西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0.18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完成投资总量上升到第17位。全年完成路网建设投资29.8亿元,实现新开工项目15个、建成投产项目11个,新增二级公路487公里。到2008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99273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突破1万公里,达到11115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11%,公路密度达到41.9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89.81%的建制村通公路、44.43%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82.2%的建制村通班车。在2001年年底实现了50%的县城通二级公路,2005年年底前90%以上的县城通二级公路,目前,除了正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桂西隆林、西林、田林3县外,全区其余县城均修通了二级以上公路。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非常重要的一年,广西公路人紧紧抓住自治区优先发展交通战略部署、“两会一节”在南宁召开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历史机遇,进一步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物价上涨、施工材料趋紧、汛期严重水毁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开创创新,公路各项工作保持着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公路投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全区共完成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超过88亿元,占年度责任目标的116%,同比增长21%,投资规模和增幅均创多年来新高。其中:全区路网建设项目50个、249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8.22亿元,占年度责任目标的119%。农村公路建设项目998个、945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0.2亿元,占责任目标的113%。 
  交通运输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在交通运输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及农村公路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多年来,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相继构建,广西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日益彰显,交通建设规模之大、完成投资之多、增长幅度之快,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广西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还带动了钢铁、建材、机械、汽车、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带和产业带的形成。西部大开发前1998年,广西国民生产总值为1903.04亿元,十年后,2009年全年全区生产总值(GDP)7700.36亿元7,增长了4倍。 
  农村公路回忆录 
  60年前的广西农村,出行难是一个让许多人刻骨铭心的回忆。据广西交通厅第一任厅长、百岁老人黄荣老先生回忆:自治区成立初期广西公路通车总里程约为三千多公里,因为遭到破坏,实际通车只有500多公里。现在广西的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位老领导的感慨 
  1950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黄荣被任命为广西省交通厅厅长兼邮电管理局局长,通过设立筹备处,分别恢复各个县的交通。 
  提起曾经从事过的交通事业,黄老总是感慨万千。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新中国广西交通的先行者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广西交通事业的发展,看到广西交通建设的步伐越迈越大,他感到无比欣喜:“以前从南宁到我的老家巴马坐车要走5天,现在坐车3个小时就到了,变化太大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38岁的百色凌云县弄福乡彩架村村民郁再俭说,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都觉得去县里看场电影是件时髦的事情。 
  因为地方太偏僻,机器难以搬运,县里的电影放映队几乎没来过这里。1987年,村民曾修建弄福公路,但因山势险恶,发生路基下塌造成3名村民死亡,工程被迫停工。一大早带着午饭出门,赶一天的路才有可能在天黑前到达县城的露天电影场,这种经历成了彩架村年轻人当年追赶时髦的回忆。 
  山里乡村出行难,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河池市凤山县的几位村民跟笔者述说起当年辛酸的记忆: “ 我们以前养猪是要限重量的,猪长到150斤水,主人家就不敢再攻肥了,再长大就没办法抬它到乡里面赶街卖了!”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 十五” 期间,广西通过利用“ 以工代赈资金” 、“ 扶贫资金”、“公路建设资金”以及其他各种可利用的资金,投入84.6亿元建设农村公路,重点建设通乡沥青(水泥)路、通建制村公路,特别是通过实施边境地区公路建设大会战、东巴凤三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加强百色革命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 7 31公里,新增3 4个县通二级公路,1 96个乡镇通等级公路,234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792个建制村通公路。广西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路面等级以及覆盖率明显提高,等级路大幅度增加,基本形成了县与县、县与乡、乡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络。 
  农村公路建设牵动着民心,为政府所关注。 
  2005年,农村公路工作连续多年被列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把民心工程的烙印、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庄严承诺深深刻在了红土地上。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始分3年安排资金实施了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08年,基本实现所有少数民族乡通沥青(水泥)路。 
  2006年,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工92个项目,新增10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和90个建制村通公路。 
  2 0 0 7年,自治区多渠道筹措1 6 . 2 5亿元资金,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大石山区5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石山区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8年,自治区筹措资金近30亿元,新增73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250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500个建制村通公路,建设总里程达7000多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2 0 0 9 年,广西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99 8个、9 4 5 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 0 . 2亿元。其中:为民办实事项目通村硬化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6亿元,建成通村硬化965公里,新增236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通达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4亿元,建成通村公路1794公里,新增296个建制村通达公路。 
  2010年,广西公路人力争完成农村公路投资2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5696公里,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86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 
  2 2 0 1公里,通村公路2 6 3 5公里,便民候车亭300个、便民码头80个。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不管困难有多大,问题有多少,各部门都要以更高的工作热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一件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真正把为民办实事工程办成顺民意、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这是自治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各级政府牢记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建设关键在于融资 
  30年来,广西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在于资金匮乏。1977年,广西公路部门贯彻全国交通会议“面向边远区、老区、山区”的交通建设方针,大力开展县乡公路建设。1984年以后,除了利用养路费、公路建设基金以外,又积极利用交通部扶贫,库存粮、棉、布(后改为工业品)以工代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边防农民工建勤等方式兴修县乡公路,农村公路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西农村公路的发展。 
  农村公路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农村公路的投资要坚持政府投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的原则,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责任,也体现政府是农村公路的责任主体。为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落实建设资金,除在自治区本级收取的交通规费中继续增加安排外,每年由自治区财政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贷款贴息,2006年至2008年,通过自治区财政贴息交通厅贷款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97万公里,贷款资金达18亿多元,有效地缓解了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紧缺状况。 
  各地政府和交通部门也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取得许多好的经验。来宾市人民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从进厂料蔗中按每吨1元的标准提取专项资金。灵川县人民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筹资1300万元,用4年时间在全县开展以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主的公路建设大会战。还有柳州市“贷款修路、政府兜底”的资金筹措方式等。 
  通过正确宣传引导,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动员社会各方捐款出资,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横县校椅镇的各村群众通过多种方式集资捐资1196万元,修建了通建制村水泥路3条13.5公里,水泥硬化建制村道路3条10公里,屯级道路10条18.3公里,街道路4条1.58公里,环村道路12条33.8公里。武宣县43个村的群众捐资了220万元,全部存入农村公路专用账户,通村公路建设呈现出一片新景象。更多的农民群众自发投入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工程的监督管理, 真正形成了“ 政府组织,行业建设,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建设机制。 
  60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公路建设合民意、帮民富、得民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大家称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十二五”的期待 
  在即将走完“十一五”,踏上“十二五”征程的历史节点上,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广西公路管理局的“十二五”公路规划即将浮出水面,广西公路管理局局长李程介绍了广西“十二五”公路规划的思路和原则。 
  在公路网建设方面,广西将加强公路网络化建设,对现有国省干线进行提级改造,实现二类以上口岸和自治区规划的出省、出边公路通道全部建成二级以上公路,加快国省干线提级改造,提高路网通达效率和通达深度。以质量创优与安全为先、进度“均衡组织生产”及文明施工廉洁和谐建设为原则,强化管理责任与制度措施,创造良好的建设施工环境,又好又快地完成“十二五”路网建设任务,建设项目交工验收合格率100%,竣工验收优良率70%以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建立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搭建新融资平台方面,不仅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广西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基础,还要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新的投融资平台,继续采用统借统还模式,用收费权质押、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质押担保贷款和还款,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新增贷款贴息并负责兜底保证还款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务院明确成品油价格和费税改革后形成的“交通资金属性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地方预算程序不变、地方事权不变”的政策规定,确保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建设、养护及债务偿还。自治区财政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资金加大对普通公路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适当增加贴息和资本金补助。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以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路客货运输网络和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至“十二五”期末,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等级,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推进乡镇之间、乡村之间连网工程建设,加大老旧县乡油路改造力度,逐步改善自治区华侨农场,国有农、林场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十二五”期末全区建制村通畅率达80%。逐步开展自治区华侨农场,国有农、林场的分场通沥青(水泥)路建设。继续实行危桥改造与渡改桥工程,逐步安排县道以上农村公路实施安保工程。 
  在公路养护方面, 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 树立养护可持续发展观念; 加强应急保障,确保安全畅通。努力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公路全部路线优良率达到65%以上、一二类桥梁94%以上,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以上、一二类桥梁97%以上, 无差等路。加强公路养护应急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 以及应急保障物质储备, 建立公路危桥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使我区公路应急抢险保通能力达到更高水平。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区桥梁安全性大幅提高。继续实施安保工程,加强交通安全隐患路段排查和整治。 
  力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水毁路段年修复率达到8 5 %以上,水毁路段的灾害重复发生率降到1 0 %以下。继续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体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提高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提高正常通行及应急保障能力,县道好路率保持70%以上,乡道好路率保持55%以上,晴雨通车率达100%。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教育培训工作与形势发展和干部的培养、使用、管理、监督相结合,与我区近年公路交通发展大局相结合,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系完备、管理科学、手段先进、保障有效为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 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对全区公路系统所有在职干部、技术人员进行一次轮训,实现所有处级干部脱产培训时间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其他各类在职干部培训累计达到2个月以上,为推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可以预见到,在“十二五”期,广西公路事业将汇聚八方力量,以海的气势,扬帆万里,磅礴远航……我们坚信,在广西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广西公路人还会奏响更加恢弘的华彩乐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