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的强盛之路

2010-11-20 2: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港口发展历史新篇章。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留下的破败港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经历的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中国重回世界港口大国行列。
21世纪以来,中国港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港口吞吐量以年均16.5%的速度快速增长。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5年保持世界首位,2007年底,我国内地已有14个亿吨大港,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5.6亿吨,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截至目前,我国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83个,新增670个;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达到55.1亿吨,新增30亿吨,中国亿吨大港数量也由14个增至20个。
“飞瀑之流,奋迅高亢”,当前,中国港口正以其庞大的体系、宏伟的规模、先进的技术、齐备的功能,在建设航运强国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铸就辉煌。
改革创新  港口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建国以来,我国迎来了港口发展的春天,一大批港口和万吨级泊位得到修复、改造和修建。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伟大号召,我国港口由此得到快速发展。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港口吞吐量是1949年的25.3倍。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作为支撑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港口建设被放在了最优先位置,中国港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港口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共完成投资140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7倍;全国内河水运建设共完成投资32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3倍。到2007年底,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经济创造奇迹的同时,中国港口也在创造辉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港口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部制定了全国港口布局和建设规划,对港口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港口建设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6年底,中国作为“港口强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亿吨大港最多的国家,当时共拥有13个亿吨大港;全国共拥有港口1430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80个,与世界近300个港口通航;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45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203个。
到2009年底,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1429个,其中沿海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261个,比2000年底的651个增加了93.7%;集装箱泊位280个,比2000年底的82个增长了1.41倍。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2000年增长了2.47倍;集装箱吞吐量1.22亿TEU,比2000年增长了4.19倍;亿吨大港达20个,比2000年底增加了17个。
当前,中国现代港口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无论是数量和规模,还是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预计2010年底,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等沿线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增加约700万TEU。
毫无疑问,中国港口正以迅猛发展的态势立于世界港口之林。
跨越发展  港口竞争力全面提升
“中国现代港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对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升港口所在城市的地位,振兴港口城市经济乃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此前表示。
为应对金融危机,去年,国家11个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密集出台,这无疑为港口施展拳脚带来了巨大机遇,因为现代的港口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于是乎,大江南北、华夏东西,港口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随着国家港口管理权限的下放,沿江沿海各城市纷纷提出“以港立市”、“国际化大港口”等口号,许多市县级港口出台了宏伟的发展计划,而港口建设的投资动辄以亿元计,不少港口目标直指亿吨大港,并且很多港口都跳出了原有港区束缚积极开发新的地盘。
港口兴则港城兴,港口荣则港城荣。以张家港港为例,在“以港兴市”战略的指引下,当地临港产业经济迅速崛起,昔日的一个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荒凉古渡,变成长江流域最大的开放型外贸商港。
“到‘十一五’期末,张家港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5亿吨、外贸进出口达到6000万吨。”张家港市口岸委副主任、港口管理局副局长张炳兴介绍说。据统计,目前沿江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60%以上,张家港港将加紧编制港口发展详细规划,重点建设10万吨以上深水码头,鼓励货主码头公用化,实现岸线利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亿吨大港”向“亿吨强港”的转变。
张家港港的发展是全国各大港口发展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去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也突破亿吨大关,江苏省亿吨大港总数位居全国首位。这样一来,江苏也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和效率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而以浙江、江苏的江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将大大提速。
有媒体报道,在近期出台的烟台港2008—2010三年滚动发展规划确定:到2010年,港口将实现货物吞吐量1.5亿吨,在全国沿海港口排名提升至第10位;实现集装箱吞吐量300万标箱,排名提升到第9位。
中国西部沿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北部湾港,目前也已初步形成了以集装箱、铁矿石、有色金属矿石、硫磷、非金属矿石、煤炭、液体化工、粮食、油气等码头为主的港口生产结构布局和港口物流体系布局。按照计划,3年内3个亿吨大港崛起后,广西北部湾港将一跃变身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为蓬勃发展的西部沿海经济不断提供澎湃动力。
此外,按照福建省规划目标,到2012年,福建沿海3大港口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后,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4亿吨,到2015年超过5亿吨,一个拥有2个2亿吨大港,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港口群将跃然而出。而福建的港口将更为便捷地为内陆省份所用,福建的沿海将变为中西部内陆诸省的沿海,整个海西板块都将被充分激活。
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产业链”,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港口的辐射能力。展开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蓝图,中国五大港口群“多极”共同发展的局面也将形成。
抓住机遇  描绘港口发展宏伟蓝图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一个港口大国,正向港口强国迈进,而建设世界一流大港,必然面临港口功能拓展、港口产业规划、港口经济转型等课题,关注港口发展现状、以前瞻性眼光统筹将来显得尤为重要。
水运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发展水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整个行业一直强调“软实力”的今天,一个国家对于港口功能作用的认识、规划与定位可能更能说明它的发展潜力、更有助于我们描绘它未来的发展走向。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虽然已经成为港口大国,但面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全国港口吞吐能力总量不足和各类码头泊位构成比例不尽合理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徐祖远在日前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指出,下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港口仍将处于以区域整合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受土地、水域和岸线等资源约束和区域发展水平等限制,港口发展不可能简单依靠粗放式增加通过能力的方式来解决,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科学规划,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岸线、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发展。
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中国港口基本建设从注重码头泊位总量转向努力提高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比重,港口发展重点从新增建设为主转向新增改建与完善管理并重,港口发展战略从扩大能力为主转向以规模、质量、创新、人才为核心提高综合竞争力。我国港口也将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调整结构,促进主要港口发展,提升港口综合能力,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建设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增加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泊位比重,改变内河中小港口面貌,改善内河通航条件,提高内河航道通航等级,扩大建设资金来源,保持建设资金投入强度。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表示:“在我看来,中国港口要强必须先大,大与强的界限未必明显。之前港口高速发展已使中国成为了航运大国、港口大国,接下去的平稳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航运强国、港口强国的建设。总的来说,中国的港口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前景光明。”
亿吨,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亿吨门槛之上,和着半岛制造业基地跃动的旋律,乘着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东风,为了实现港口强国的宏伟蓝图和亿万百姓的福祉,中国港口又开始了新的跋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