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小时交通圈”撑起“一小时经济圈”

2010-11-11 16: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十一五”的5年,是桂林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为浓墨重彩的5年。 
  桂林位于华南经济圈、中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血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十一五”时期,桂林市以大交通建设夯实大发展基础,通过“一小时交通圈”撑起“一小时经济圈”,拉动经济增长,惠及“三农”发展,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为了完成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目标任务,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在全系统实施‘1211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创新思路、强化管理和优质服务,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钟德臣说。 
   交通投资翻一番巩固“三保”成果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头戏”,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桂林市交通运输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交通建设的有关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桂林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屡创历史最高纪录,为保障实现桂林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从2006年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总投资达1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两倍。尤其是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45亿元之多,实现交通建设的大跨越。在公路建设方面,桂林市也亮点频出。预计至今年12月,桂林市公路总里程达11111.06公里,较“十五”期末增长52.5%;公路密度达到39.9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五”期末增长52.5%;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达率为99%,较“十五”期末增加4.9个百分点;行政村通畅率达50%,较“十五”期末增加10个百分点。 
    “一小时交通圈”推动经济“快跑” 
  根据桂林市交通规划目标,到2012年,从桂林市区到下辖12个县都只需1小时左右车程,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县的“一小时交通圈”将初步形成,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此,今年桂林市交通运输部门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狠抓新建项目开工和续建项目完工,全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我们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局领导干部联系县(区)制度,加强与县(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及时发现交通运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予以解决,提升县域交通建设。”钟德臣说。 
  “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建成了桂林至阳朔、阳朔至平乐、兴安至全州、全州至黄沙河及桂林市绕城高速公路,共239.33公里,是“十五”期间的2.2倍;改建干线公路40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国省道干线公路总里程的87.51%,比“十五”末提高3.73个百分点,通行状况进一步改善;新增农村公路2790.9公里,较“十五”期间增加1.96倍,完成规划目标的137.2%。 
  如今,依托桂林市区到达市辖各县的“一小时交通圈”建设,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联网公路为重点,着力构建大交通、大通道、大动脉,加快桂林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从而推动了“一小时经济圈”的形成。交通便利了,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和各产业的大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二连冠”惠及“三农”   
  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木厂村坐落在深山里,长期以来通村路是一条只能供手扶拖拉机进出的机耕路,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们种植的高山小番茄由于运输不畅,卖不出好价钱,最低时只能卖2毛钱一斤。“十一五”时期,木厂村的通村路被纳入桂林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规划中,很快得以建成通车。如今,宽敞的道路晴雨天通车率从原来的50%提升到99%,车辆顺畅通行使农民的小番茄得以运出大山变成“抢手货”,每斤价格也升至1.3元,使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几番,通村路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路”。 
  五年间,桂林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养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县(区)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了“政府管理、市场运作,有路必养、养路必畅、有路必管”,实现桂林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确保了农村公路的“畅、洁、绿、美、安”。桂林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在全区排名亦迅速提升,在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及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中,2005年仅列第八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名,实现“二连冠”。据了解,今年可望继续蝉联第一名,从而荣获“三连冠”,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交通事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夯牢“地基” 
  桂林素以“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大交通建设也有效促进了“大桂林旅游圈”的形成,为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灵川大圩镇至雁山草坪回族乡的道路是通往冠岩景区的旅游通道。曾经因路况不佳,要两个小时的车途颠簸才能到达景区,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养护改造,这条路路况明显好转,旅游车可以比原来提前40分钟到达景区。路好走了,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冠岩景区今年的收入预计突破2000万元,比2005年翻一番,附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5年的2000多元激增至4500元。 
  交通的改善给冠岩景区带来的实惠只是交通事业服务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客货运量的大幅增长。预计至2010年12月,桂林市将开通定期班线760条,较“十五”期间增长47.57%,营运班车、旅游汽车6800辆,较“十五”期间增长25.3%,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6%。完成客运站场建设38个,是“十五”期间的2倍。全市完成道路客运量5.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2.95亿人公里,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76.09%和141.7%。桂林市新改建码头56处,其中旅游码头2处,货运码头1处,便民码头53处,总投资8757.8万元。漓江游客运量完成939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4.8%,旅客周转量54731万人公里,比“十五”期间增长17.3%。 
  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交通建设对桂林旅游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现代交通事业的支撑下,地处华南经济圈、中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交汇处的桂林将成为重要的连接“三南”和东盟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使大量游客实现便捷乃至无障碍进入,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夯牢“地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