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徐州生产总值和出口增幅居全省之首

2010-11-11 1: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徐州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为动力,培育出多个具有典型特色的主导产业,开辟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自我转型”的发展之路。 
  10月22日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3%,增幅全省第一;出口增幅亦居全省第一。截至9月,今年食品及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业产值也已超过千亿,提前2年完成既定目标。 
  存量优化:传统产业不放弃,创新路径谋升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曾以“煤海之都”引以为豪的徐州,走到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经济转型升级本质上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上。”谈及徐州自我转型之路,市委书记曹新平给记者“拎”出了这样一条主线:需要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创新和升级,需要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更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徐州坚持把传统能源产业的战略转型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关闭全市181家民办和乡镇煤矿,把煤炭年产量控制在2600万吨以下,帮助煤炭企业尽快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本地走向西部。徐矿集团通过并购合作初步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个省外能源基地,并在孟加拉国等地进行了国际资源布局,共获取煤炭资源60多亿吨,超过本地现有储量的十几倍。 
  另一方面,深度加工煤炭资源,重点推进“绿色煤电、高效大机组和可再生能源”三大战略工程,发展“煤-电-铝-运”、“煤―电―建材”一体化项目,使煤炭向脱硫电源及铝制品、煤焦化氯碱和精细化工等煤盐化工方向延伸。通过实施电力、机械制造、物流、房地产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形态向煤基两端延伸拉长。在食品、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传统优势领域,徐州则通过重点运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产业配套,均衡发展,确立了徐州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龙头”地位。今年初,徐州被确定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内唯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过程中,徐州培育出一批优强大企业和众多“小型巨大”中小企业。目前工程机械产品所有门类及品种实现全覆盖,有9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1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五位,工程机械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增量提升:着力开发新能源,抢占行业制高点 
  10月20日,记者登上徐州东郊鸡鸣山南麓。漫山遍野的太阳能电池板仿佛向日葵一样,追随着阳光的角度缓缓地转动,安静地吸收着大自然的无穷能量。 
  这座2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目前在中国规模最大,运行近一年来,已累计发电2000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 
  离这座电站10公里,就是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中能硅业。从太阳能产业链最上游的多晶硅与硅片制造一直到终端的光伏发电应用,徐州已经形成了全系列产业链的“闭环运行”。 
  中能硅业自2007年9月投运以来,凭借着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转”出好几个第一:一是产能已达到1.8万吨,单月产量从2009年10月起超千吨,目前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5%,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多晶硅生产厂家;二是环保第一,实现了尾气回收即四氯化硅的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三是生产成本国内最低,每公斤多晶硅成本30多美元;四是能耗最低,生产一公斤多晶硅的用电量是120度,跟国际水平持平。 
  “再经过持续的技术进步、产业的规模化运作,两年内单位发电成本会降到1元以下。”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说。 
  紧紧追踪世界前沿科技,让中能硅业打破了原料垄断的制约,技术和价格优势开始向下游传导。随着今年协鑫硅业多晶硅拉棒、切片生产线的投入使用,目前,徐州围绕多晶硅、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设备设计与制造等环节,已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另一条下游电子级多晶硅半导体产业链也已初见规模。到2011年,徐州将形成多晶硅产能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件2000兆瓦的规模,成为“亚洲硅谷和国际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 
  特色发展:高新技术助推,打造行业“巨人” 
  记者在徐州燃烧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燃烧实验室看到,两杆形似航空发动机的“油枪”怒吼着,瞬时喷射出长长的火焰。这是该公司模拟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正常运行下,施行双强少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和等离子煤粉无油点火装置的燃烧试验。 
  这个由研究所改制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强攻“火电机组启动点火技术”这个“小”市场,已在国内占领了该领域70%的市场份额。由于节油率高达90%以上,公司今年上半年接到的订单总额已经超过4亿元。“国内市场至少有300亿元的份额,”公司董事长王文举对“低碳”带来的节能市场信心十足。 
  高新技术的应用,帮助徐州成长起一批像徐州燃控科技一样的行业“小巨人”:徐州恩华药业有限公司专攻神经中枢类药品的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排名行业第一;只有180名员工的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有限公司拥有液压比例控制、计算机控制、无线延控等国际专利技术,企业在过去三年保持了每年60%的高速增长,成为高空作业车行业的“单打冠军”;徐州徐航压铸有限公司拥有全铝发动机外壳和自动变速箱壳体铸造技术,破解了国际汽车巨头的技术垄断,目前已经大量装备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 
  除节能、新医药、特种装备外,徐州还在新材料、电子信息领域崛起多个国家级“小巨人”,并在洁净燃烧系统设备、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高危垃圾处理设备、系统节油产品生产等方面形成国内产业集聚优势。 
  目前,徐州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一共293家,今年前三季度完成产值527.37亿元,增长79.8%。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长89.7%,新医药产业增长80.4%,节能环保产业增长92.3%,物联网产业增长83.9%。物联网结合传统工业应用的“感知矿山”技术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本月底,中国首个“智能矿山”在徐矿集团夹河煤矿投入使用。物联网技术还逐步在工程机械、设施农业、交通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为“智慧徐州”的工业发展定义赋予了数字化的内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