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进口垄断危害初现

2010-11-1 12:1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正当必和必拓收购加拿大钾肥激起国人“铁矿石第二”隐忧之际,国内钾肥进口资质由一家企业垄断、且被卖方掌握股权的危害,已经显现出来。   10月21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子公司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00297,HK)宣布,已经与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Corp及另外两家钾肥生产商签署协议,将在2011、2012、2013三个年度分别从后者购买共100万吨、105万吨、110万吨钾肥,总量不低于中国海外钾肥进口量33.33%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化化肥”宣称,该公司将是独家从上述三家企业购买钾肥,三家供应商不会向其他任何中国企业卖货。
  也就是说,加拿大商家向中国卖货,不仅要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而且还要选择对象,只认“中化化肥”这一家公司,对其他9家中国进口商则不予理会。
  加拿大钾肥商何以既要扩大市场、同时又要对“中化化肥”情有独钟、青睐有加?目前可知的是,加拿大钾肥集团不知何时竟然拥有了“中化化肥”的股权,成了第二大股东;而“中化化肥”在中国则拥有最大的终端销售网络。
  日前,有中央媒体披露,在香港上市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其22%的股份被世界上最主要的钾肥供应商——加拿大钾肥集团持有,该集团负责销售的高级副总裁目前还是“中化化肥”的非执行董事。
  然而,有“血缘”关系的这对中外买家卖家,其交易价格却一点儿都不客气:拟议价格分别为不低于6亿美元、7.3亿美元、8.7亿美元,折合每吨价格是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
  而今年1月中国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签署的2010年度钾肥到岸价,仅为350美元/吨,数量为80万到120万吨。1月以来中国进口钾肥平均到岸价也只在400美元上下。
  据了解,目前国内拥有钾肥进口许可证的企业虽然达到10家,其中还有非国有企业,但其中有8家企业包括鲁西、西洋、中阿等化肥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够直接进口,只能从“中化化肥”的母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农集团手中购买;而到了今年,加拿大供应商连老牌国有的中农集团也不理会了,只和自己拥有股权的“中化化肥”做买卖。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必和必拓收购加拿大钾肥是否最终遂愿,目前国内进口渠道垄断的格局,已经足以损害最终用户的利益。
  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前任主席武四海,在2008年的两会上做了《突破钾资源垄断,保护农民利益》的发言,指出中化、中农对钾肥进口权形成了垄断,同时对国内销售整体上也造成垄断,他们能左右价位,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
  铁矿石价格谈判如今几乎人所共知,而钾肥谈判则鲜有所闻。其实,从2006年起,国内十家钾肥进口企业每年都联合与外商进行谈判,只是从不向社会公开;甚至对中化、中农外的其他八家处处保密。
  据悉,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反映,连政府有关部门都没看过钾肥进口合同,无从了解进口钾肥的实际成本。
  就在化肥进口资质高度垄断的同时,近年来,国内化肥价格一路上涨,成了农业生产成本增长中的最大头,农民越来越难以承受。其中钾肥几乎一半依赖进口,从2006年初到2007年底,我国氯化钾进口价每吨从2130元上涨到2340元,2008年初到岸价一度只有1800元-1900元一吨,而卖到零售商时已经接近4000元/吨;最终卖给农户还要加价。
  中国钾肥进口量年年增加,价格亦年年攀升,这与近年国际钾肥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形成反差。2004年世界钾肥产量过剩570万吨,2005年产量过剩730万吨,2006年过剩690万吨,2007年过剩660万吨。一边是国际钾肥产量年年过剩,一边是钾肥价格连连上涨?有人怀疑这是中国垄断企业与外商联合抬高钾肥进口价。
  至于如何应对必和必拓收购加拿大钾肥的隐忧,据悉国内企业已经放弃竞购或阻止必和必拓收购的设想。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分会前会长魏成广分析说,“如果收购,需要将近600亿美元的资金,风险太大。”
  据悉,目前全球钾肥产能过剩一半以上,如果收购成功,钾肥价格每吨需要至少涨价到上千美金才能收回成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会将海外投资的成本转移到农民身上。
  而中化集团公司副总裁韩根生也曾在9月中旬对媒体表示,即便是100亿美元的收购价,也不划算。
  这样一来,钾肥隐忧已经不是要否阻止必和必拓收购、而是国内进口渠道是否合理的问题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