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有传统意义的制造业吗?

2010-1-11 19: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提升,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使得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分,产业间的融合也越来越密切,衍生出许多新的服务业门类,服务业形态开始占据重要位置。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制造业作为一种完整的产业形态将不复存在。尽管从消费者购买角度看,还可能能够区分商品和服务。但有的地方这种区分也已经开始模糊。如当你购买一个电影光盘的时候,你首先获得的“光盘”这一实质性物体,但是你的真实购买对象是存储在光盘中的“电影”,从这个角度看,你要买的是一种文化“服务”,此时光盘仅仅是一个物质载体而已。人类将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业社会。

  一部分是自我发展的服务业。这一部分服务业不依赖于制造业,完全是自我衍生,自我发展。如电影、电视、传媒、图书出版、体育、娱乐等提升消费者思想内涵的服务业,如餐饮、理发等解决人们基本生存的生活性服务业,如医疗、教育、政府服务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政府公共服务业,如金融、电信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面向生产者的生产性服务业。

  还有一部分服务业是从原有的制造业中分化出来整合而成的。过去的制造业,如汽车工业、手机工业、纺织服装工业、机械设备工业等,都是围绕着某一有形产品,涵盖包括创意、研发、设计、加工、组装、集成、销售、物流、安装、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依据物流形成供应链或产业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幅度开始超过企业内部化服务带来的管理费用增加幅度,促使制造业领域原有纵向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已经可以而且必然开始分离分化。这种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使得产品内分工开始出现。过去紧紧围绕产品物流整合的供应链从横向断裂,众多纵向产业中围绕着产品制造的相同或相似环节在横向整合形成新的服务业态,形成新的服务业,如研发产业、设计产业、代工服务产业、广告产业、公关产业、批发产业、物流产业、售后服务产业,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制造环节也由于基本上都外包出去,代工方提供典型意义上的加工劳务,成为代工服务业。

  至此,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已经不复存在。未来产业,都是服务业。这一时期,全球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配置,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需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形成,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大幅增长。

  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使其不仅推翻了鲍莫尔提出的“成本病”问题,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从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和结构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出现大量新增服务需求,导致社会总产出中服务含量的增加,实现经济的“实质”增长,另一方面,许多原本处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或企业内部的服务环节被分割出来,通过“内部服务外移”实现经济的“名义”增长。不仅这样,服务分工的细化还使得服务外包成为当今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潮流。所以说,服务全球化是近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为鲜明的阶段特征,它的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提供重要动力。这使得未来的国际竞争,不能仅凭单纯的资源要素优势进行竞争,而要依托服务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依托科技进步提高产出效率来开展竞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借助低廉劳动力优势,通过建立加工区、提供税收优惠、加强政府服务等措施,围绕着制造业开放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上升,资源能源的约束日趋紧张,我国传统的产业开放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产业分工调整的步伐,需要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趋势,尽快建立一套促进服务业开放与发展的制度框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