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港口整合风起云涌

2010-1-1 11: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11月初,经福建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方案》,海峡西岸沿海将建起三大港口群——北部福州与宁德两市港口整合;中部莆田和泉州两市港口融合;南部厦门和漳州两市港口融合。至此,曾酝酿10年之久的福建全省港口整合设想,终于有了最终答案。 
  破“小”破“散”破“乱”
  港口一直号称福建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福建拥有海岸线3752公里,全省沿海共有125个港湾(其中7个深水港湾)、7个港口、27个港区和71个作业区。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46.3公里,湄洲湾、厦门湾等7处深水港湾可建10万吨级以上泊位,可建设20万至5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码头,为全国之最。
  但颇为尴尬的是,福建港口的建设发展以行政区划为限,港口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主要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严重束缚了港口整体条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步伐,优良港口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福建大港口的发展壮大,全省至今尚无一个亿吨大港。福建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陈宜国告诉记者。
  自2004年海西经济区思路提出后,福建沿海“大港吃不了、小港吃不饱”现象明显,小、散、乱之局骤然加剧。
  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上世纪80年代,湄洲湾曾与深圳盐田港(000088)、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当时这4个港相差无几,处于同一起跑线,但20多年之后,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成为亿吨大港,而湄洲湾两岸港口吞吐量始终无法跨越3000万吨的门槛。
  破“小”、破“散”、破“乱”呼声,由来已久。
  “六统一”营造双赢新局
  福建全省性的港口整合,尽管2009年才全面启动,但早在2005年底,厦门湾内南北两岸的漳州和厦门两港整合,便已悄然进行。
  2005年的最后一天,福建省政府正式宣布:厦门湾内原漳州港所辖的3个港区和厦门港现有的5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原厦门港务(000905)局、漳州港务局机构相应撤销,成立厦门港口管理局,作为全厦门湾港口、航道和水路运输实施行政管理的交通主管部门。这种跨行政区域的港口合并,当时在全国还是首例。
  厦门湾管理体制一体化之后,实施港政、规划建设、港口引航主体、港口生产统计分析、港口航道执法和水路运输行政管理“六统一”。整合后的厦门湾深水岸线将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
  整合迅速为厦门港发展带来诸多积极效应:南岸原漳州的5个港区不仅也使用上了“厦门港”品牌,而且厦门市政府对港口的有关优惠政策由此延伸至南岸港区。比如实行24小时引航,缩短了船舶待港时间,大大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新开通了两条外贸和1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集装箱航线覆盖到内地各大港口及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当年,港区便吸引来美、意、荷、日及港、台等近300家中外企业投资物流、金融、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行业,总投资达18亿美元,年产值逾200亿元。
  更为显著的是,整合后,厦门港口生产迅速增长。当年,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比增15.7%,跻身世界集装箱22强行列。2008年,厦门港再次发力,吞吐能力、货物吞吐量分别是2005年的2.01倍、2.03倍,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位居全国第7位、全球第19位。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显示,厦门港可望进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依托厦门港带动,漳州市临港工业得以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逐年加速。
  “小整合”迈向“大整合”
  厦门湾整合的成功效应,坚定了福建省高层“大整合”的决心。
  在此次全省整合行动中,福建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大整合中继续实施“六统一”。其中,福州、厦门港口管理局由省政府委托福州市政府、厦门市政府管理,湄洲湾港口局由省政府授权省交通运输厅管理。特别是在各方尤其关注的港口投资开发主体上,福建省政府决定三大港将分别依托福州港务集团、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开发主体”,重点开展港口港区整体连片规模化开发。三大港口公司将借鉴国内外港口“地主港”的成功开发经验,加大对港口深水岸线资源及一定范围的陆域进行规模开发收储。
  港口建设要取决于有没有货可运。为了增加货运、增大经济腹地,在海西战略实施中,福建省积极与各内陆省份谋划“无水”建设——开通厦门港与三明、江西南昌、广东梅州等地的多条“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内陆省区铁路运输与海运实现了顺畅衔接。江西省由此提出对接“长珠闽”,并成为中部6省第一个因区域联盟而直接出海连接全球的省份;2005年6月28日第一单集装箱从赣州东站发往厦门起,厦门港务物流赣州分公司通过海铁联运的集装箱每年翻番,赣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无水港”。同时,福建省内多条铁路动脉建设并举上马,伸向海西腹地,成就了南昌、长沙等“无水港口”;2007年5月18日,湖南与福建签订《两省区域通关协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福建省内各海关将对湖南省进出口货物采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检验检疫部门率先实行“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制度”。福、厦、泉等主要港口将作为湖南省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口岸,湖南则作为福建的口岸延伸。
  2009年8月2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挂牌运作,标志着沿海港口大整合工作全面启动。按照福建省的规划目标,到2012年,福建沿海三大港口吞吐量均将超过亿吨,港口吞吐能力超过4亿吨;到2015年,沿海港口总吞吐量超过5亿吨,形成两个两亿吨大港的港口发展格局,并形成面向世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港口群。
2005年的最后一天,福建省政府正式宣布:厦门湾内原漳州港所辖的3个港区和厦门港现有的5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原厦门港务局、漳州港务局机构相应撤销,成立厦门港口管理局,作为全厦门湾港口、航道和水路运输实施行政管理的交通主管部门。这种跨行政区域的港口合并,当时在全国还是首例。 
  厦门湾管理体制一体化之后,实施港政、规划建设、港口引航主体、港口生产统计分析、港口航道执法和水路运输行政管理“六统一”。整合后的厦门湾深水岸线将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
  整合迅速为厦门港发展带来诸多积极效应:南岸原漳州的5个港区不仅也使用上了“厦门港”品牌,而且厦门市政府对港口的有关优惠政策由此延伸至南岸港区。比如实行24小时引航,缩短了船舶待港时间,大大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新开通了两条外贸和1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集装箱航线覆盖到内地各大港口及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当年,港区便吸引来美、意、荷、日及港、台等近300家中外企业投资物流、金融、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行业,总投资达18亿美元,年产值逾200亿元。
  更为显著的是,整合后,厦门港口生产迅速增长。当年,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比增15.7%,跻身世界集装箱22强行列。2008年,厦门港再次发力,吞吐能力、货物吞吐量分别是2005年的2.01倍、2.03倍,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位居全国第7位、全球第19位。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显示,厦门港可望进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依托厦门港带动,漳州市临港工业得以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逐年加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