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千米跨越,回望“苏通画卷”

2010-10-9 12: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我省东部南通和苏州之间,西距江阴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通道的过江枢纽,也是我省公路主骨架的过江节点。作为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建设标准高,技术难度大,创下了最深基础、最高主塔、最长拉索、最大跨径等四项斜拉桥“世界之最”,是我国建桥技术向世界顶峰攀登的标志性工程。 
  苏通大桥于2003年6月27日开工,2008年6月30日正式建成通车。经过两年多的运营考验,大桥质量优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按照交通运输部的安排,苏通大桥近期即将进行竣工验收,7年的工程建设期将就此画上句号。 
  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矗立着许多雄奇瑰丽的建筑。它们在实用功能之外,还给人以回味和启迪,因此,人们常说:“建筑是首哲理诗。” 
  桥梁建筑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开敞式的跨越结构,桥梁的基本功能又是交通线路的延伸。但是,一座宏伟的大桥,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交通,它既是力与美的化身,也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无疑,苏通大桥就是这样一座值得回味的建筑。多位院士和专家都曾表述过这一观点:“苏通大桥这个项目走过的路有很多启示,所以,不是工程干完就完了,要把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 
  今天,站在苏通大桥竣工验收这个节点上,回望曾经波澜壮阔的建设画卷,每一名参与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和感悟,都有他难忘的场景和话语。当人们驱车苏通大桥,看300.4米高的桥塔巍峨耸立,看272根钢索拉出举世无双的弦琴,看34米宽的通衢大道横跨滔滔江水……眼前的景象令人叹服,而那些蕴含在特大型桥梁建设中的哲理,更值得人们长久回味。 
  关键词之一: 
  创 新 
  难忘的话语:“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没有创新大桥就建不成” 
  2003年苏通大桥开工伊始,在做正式的桥桩之前,来自中交二航局的施工队伍先做了3期试桩。 
  没想到,他们用常规方法搭设的水上试桩平台,15分钟就被江水冲得没影了。建桥人由此得出结论:“常规的东西在这里行不通,建设苏通大桥必须靠创新。” 
  苏通大桥建在长江入海口,桥位区水深流急,一天两次涨落潮,通航船舶日均3000艘,高峰时超过5000艘,一年中有179天的风力在6级以上,基岩埋藏深达270多米……苏通大桥的施工,是与恶劣天气、松软地质等不利条件的正面“交锋”。作为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跨径长达1088米,比此前世界第一的日本多多罗大桥长出198米,前进的这一步迈得相当大,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也相当多。 
  时任苏通大桥建设现场总指挥的省交通厅领导多次说过:“我们建桥人不是标新立异搞创新,而是不创新我们的桥就建不起来,当然,创新要以吸收和继承为基石。” 
  苏通大桥沿用了被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验证为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成立部省协调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和交通部共同聘请国内外桥梁界精英,成立技术顾问组和专家组……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与丹麦COWI公司和日本长大公司开展技术咨询与合作,汲取世界先进的建桥经验,开创了重大工程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新模式。 
  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法中,苏通大桥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主桥桥墩的防船撞系统,创造性地把施工中的临时钢结构“变废为宝”;桥墩基础的冲刷防护,极具创意地给河床穿上厚重的“铠甲”;在桥塔和钢桥面之间安装“粘滞阻尼器”,让大桥处于半漂浮状态……2006年8月,国家科技部领导在视察苏通大桥工程时赞扬:“中国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创新,不仅解决了苏通大桥工程建设的实际问题,造就了世界一流的特大型桥梁,更收获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成果,带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之二: 
  团 队 
  难忘的话语:“工程复杂到这个程度,团队比什么都重要” 
  特大型桥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的复杂系统工程,苏通大桥施工中的“一桥七方”,涉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海事等多个方面军,而实际工程的牵涉面,远不止于此。 
  作为工程建设的“神经中枢”,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担负着建设全过程的组织、协调、管理重任。指挥部的领导层形成共识:“对于苏通大桥这样复杂的工程,团队比什么都重要。”团队,意味着精诚合作,意味着整体优势,意味着高效共赢。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苏通大桥的设计难度大、周期长,许多方面国内外现有标准和规范还不能涵盖。2001年秋天,省交通运输厅超前组织了苏通大桥设计招标,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为主体设计单位、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合作单位的设计联合体中标,联合体专门成立“苏通大桥设计项目组”,于2002年初启动运作。在两年半的集中设计阶段,来自北京、南京和上海的40多位工程师汇聚一室,集中办公,按期优质完成了浩繁的设计工作。 
  中交二航局、二公局、中铁大桥局,都是中国桥梁建设的核心部队。经过苏通大桥的锤炼,这些建桥铁军进一步增强了征战国际桥梁市场的实力。一大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脱颖而出,仅二航局就在苏通大桥培养出项目经理23名。 
  当然,在这个团队中,少不了那些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 
  “再伟大的工程,再复杂的技术方案,都要通过一线工人的双手干出来。要让工人把活干好,就要把他们的认真劲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要把他们的技术技能提高起来,就要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这是大桥工程管理中根本的一条。 
  在苏通大桥,一线工人的培训面达到100%。大桥指挥部自编教材,请专家给各施工班组的工人上课。考虑到50%以上的一线工人只有初中文化,指挥部想方设法,把安全、质量这些重大命题,用浅显的打油诗、漫画来表现。工地上的大年三十,大家不分尊卑长幼,一起围坐在食堂,热气腾腾地吃火锅…… 
  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初出茅庐的技术员,从决策指挥者到脚手架上的工人,大家拧成一股绳,向着斜拉桥“世界第一”冲刺。苏通大桥,也成为参建者生命中最激昂的华彩乐章。 
  关键词之三: 
  大工程观 
  难忘的话语:“以大工程观为引领,为‘国家队’搭建提升的平台” 
  近二十年来,长江上陆续建设了一批跨江大桥,但让建桥人引以为憾的是,制造大跨径桥梁拉索所用的钢丝,一直依赖进口。 
  苏通大桥的斜拉索需要近7000吨高强镀锌钢丝。日本企业在这一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继续购买国外产品吗?通过招标采购,经过反复思量,着眼于国家竞争力的培育,这个机遇和重任最终被交给了“国家队”上海宝钢。 
  “作为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的桥梁工程,苏通大桥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对于提升相关行业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省交通运输厅对此有深刻认识。正是站在国家层面上,基于对国家企业的信任,苏通大桥选择了宝钢。 
  需求是企业创新发展最直接的动力。要批量生产苏通大桥斜拉索用的钢丝,宝钢遇到了困难,生产一度陷入僵局。他们联合中科院、上海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全力攻关,重新研究生产链中的上百个工序,终于把钢丝的成品率从不足30%提高到95%以上,而且钢丝在力学韧性等综合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进口产品水平。 
  世界第一斜拉桥是用国产钢丝拉起来的,这是宝钢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它标志着斜拉索用钢丝完全依靠进口的时代一去不返,我国钢丝冶炼的工艺水平获得全新的提升。 
  同样是为了苏通大桥,中交集团上海振华港机公司与施工单位合作,研发生产出1600吨的水上浮吊,成为目前全国吊重最大、吊臂最高的超级浮吊。 
  为了苏通大桥,海事部门5年如一日驻守在长江口的风浪中,保障大桥施工与长江通航的“双安全”,创造了500万艘船舶通过大桥施工水域“零碰撞”的奇迹…… 
  一座特大型桥梁就是一个集大成者。苏通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带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开发应用,拉动了工程机械、建筑材料、计算机监测、水文、气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工程管理、水上交通管理等软学科的进步。 
  对此,省交通厅领导总结说:“苏通大桥的指导思想就是大工程观,让更多桥梁建设的龙头企业、相关企业和单位参与进来,在大桥挑战性课题的解决当中,提升行业竞争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之四: 
  桥梁强国 
  难忘的话语:“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在中国建桥史上,第一个意义重大的斜拉桥工程是1991年建成的上海南浦大桥,跨径423米。作为中国首座跨径突破400米的大桥,南浦大桥的建设曾经让中国建桥人信心百倍。此后,我国相继建成了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主跨648米的南京三桥。但在十几年中,中国斜拉桥的跨径一直在600米左右徘徊,直到苏通大桥出现。 
  说到苏通大桥迈出的这一步,许多老专家无法不为之动情,他们说:“苏通大桥把千米跨越这个重担挑起来了,立大功啦!苏通大桥和当年的南浦大桥一样,树立了中国建桥人的信心,也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通大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杰出成果,是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交通部专家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这样评价。桥梁大国,是指建桥的规模和数量;而桥梁强国,则必须有技术含量。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桥梁的成功建设,使我国步入了世界桥梁技术强国之列。 
  2008年3月,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苏通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我国桥梁首次获此殊荣。IBC是美国主办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会议共设有“乔治·理查德森大奖” 
  等4个奖项,用于表彰近期完成的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桥梁工程项目。 
  今年3月,苏通大桥摘取了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奖。这是我国工程项目首次获此奖项,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中国的斜拉桥建设水平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许多国际性桥梁会议纷纷移师到我国召开。 
  2009年5月,国际桥梁协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专题讨论近年来世界特大型桥梁的发展,来自23个国家的18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苏通大桥是大会唯一指定的桥梁考察项目。国际桥协主席、法国桥梁专家J.Combalut称赞:“苏通大桥是世界桥梁建设的典范,为世界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各国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9年10月,混凝土桥梁国际研讨会首次在我省召开,会上专门听取了苏通大桥辅桥——主跨268米的连续刚构桥的建设养护经验介绍。 
  今年5月,第七届国际缆索承重桥梁运营机构会议在我省召开…… 
  从1999年建成江阴大桥,到2008年建成苏通大桥,在4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十多年来成功建设的一批跨江大桥,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特大型桥梁密集群,托起了“桥梁强国”的梦想和辉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