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苏花公路 西太平洋“空中险径”

2010-10-29 12: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近日一条新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名来自珠海的游客包括导游,到台湾旅游时遭遇台风,在台湾的苏花公路上失踪。事发时,有整整33个大陆旅游团被困在这条路上。一时间“苏花公路”成为网上点击量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那么苏花公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公路?为什么那么多游客蜂拥而至?它又有什么样的历史?让我们一边牵挂着失踪的游客,一边走近苏花公路去回溯这条公路上沉睡久远的历史地理。 
  景色:绝美的西太平洋“观景台” 
  苏花公路以台湾宜兰县苏澳镇为北起点,南至花莲县,临海道路全长118公里,约占台湾海岸线总长度的十分之一。苏花公路沿着台湾悠长的海岸,穿过重重山峦,穿梭于悬崖与峭壁间,画出了一道完美的“空中走廊”,沿途随处可见太平洋的旖旎风光和海岸边青山的嶙峋断崖,是世界著名的景观公路,被人们称为景色绝美的西太平洋“观景台”,正是因为这样绚丽的美景,苏花公路也成为台湾景观最美也是最险的线路。 
  很多到台湾进行环岛游的旅客,都会选择穿越苏花公路,不仅因为苏花公路是从宜兰到花莲唯一的一条公路,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花公路临海通道的沿途风光,已成为台湾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客们乘汽车在苏花公路上飞驰,美丽而气势磅礴的西太平洋风光扑面而来,脚下是飞驰而过的悬崖峭壁,令人在惊恐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苏花公路给每一位到台湾的旅客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 
  ■最初宜兰县只是台湾平埔族人的一个小村落,到清代才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到清光绪年间县名才被雅称为“宜兰” 
  风光绝美的苏花公路从台湾东北部的宜兰县开始,舒展开它的传奇。宜兰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处中央山脉北端,有多条大河穿插其间,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最初,宜兰县只是台湾平埔族人的一个小村落,到清代才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宜兰县盛产兰花,在平埔族语中宜兰县被称之为蛤仔难、甲子兰或噶玛兰、兰阳,清光绪年间县名被雅称为“宜兰”。 
  著名的苏花公路北起点位于宜兰县的苏澳小镇。苏澳镇在宜兰县的东南方,东临太平洋,具有蜿蜒狭长的海岸,是一座宁静如画的海边渔乡。传说,清嘉庆年间有位名叫苏士尾的人,最先率众在此地开垦,于是人们就以苏士尾之姓“苏”字,配以当地人称这种水边弯曲的地形为“澳”,命名为“苏澳”。宜兰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们将宜兰的雨美称为“兰雨”,苏澳镇便如这雨中灵秀的仙子,充满着晶莹之美。苏花公路带着苏澳镇水光的灵秀一路向南,带着观光的旅人去探访造物主带来的大自然的奇观。 
  ■苏花公路九曲十八弯,而在公路106.4公里处,有一片开阔的避车道,是眺望禁地苏澳港全景的绝佳位置 
  苏花公路北段从宜兰县苏澳镇至南澳乡,这段公路的曲折迂回可以说是九曲十八弯。而在公路的106.4公里处有一片腹地开阔的避车道,这里是眺望苏澳港全景的绝佳位置。苏澳港区东临太平洋,三面环山,分为北方澳、苏澳、南方澳三个港口,从苏花公路避车道的角度,不仅可以领略苏澳港的风景,也可俯瞰南方澳跨港大桥的雄姿。南方澳是台湾的一般渔港,而北方澳则辟建成军港,苏澳港区则为禁地,三个不同的港口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身姿。 
  苏花公路经过一连串的弯曲曲折之后,到东澳开始下坡,沿途风光舒缓平静,有弯如新月的东澳粉鸟林海滩,还有如象鼻般的乌石鼻,以及观音瀑布,谷风地堑,澳花村,紫明瀑布,仿佛呈现给旅人的视觉盛宴。 
  ■早在清代,“清水断崖”就被誉为台湾八景之一,《花莲县志》曾记载清水断崖险峻壮丽的地质美景 
  路险、崖峻、弯道多是苏花公路最大特点,很多游览这条公路的旅人都惊叹于此。而在这些险峻的路段中,清水断崖尤甚。清水断崖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临海悬崖连接而成的大块石崖,前后绵亘达21公里,有的悬崖几乎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这段悬崖高度均在800米以上,皆为片麻岩和大理石组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崩坠,气势雄伟,千万年来始终巍然矗立于此,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苏花公路便盘旋于这段山间峭壁,宛如飞越云霄的“空中走廊”,是整条苏花公路最惊险壮丽的代表景观。早在清代,“清水断崖”就被誉为台湾八景之一。清水断崖虽然险要,但是其鬼斧神工的地质美景,还是吸引着无数旅人到这里观光。 
  游客通常乘坐旅游车沿苏花公路从宜兰县前往花莲,汽车自和平穿过长长的和平隧道,再经过和中、和仁隧道,清水断崖的峭壁悬崖,遂在眼前层层叠叠伸向远方。旅游车行驶于山峦断崖与广阔无垠的西太平洋之间,台湾东海岸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多数海岸悬崖下的海水深达千米,因此东海岸的海水湛蓝如宝石般令人心醉。清水断崖的海水更是宝石中的精灵,呈现出幽蓝的色彩。然而如此美丽的海水,却猛力地撞击着陡峭的悬崖,车行于此旅客只见波涛汹涌的海水,看不见前方的道路,令人心惊胆颤。 
  翻看过《花莲县志》,其中对清水断崖的记载还有印象。县志介绍,清水断崖全景包括和平、清水、崇德诸山临海直降之断崖,公路在半崖蜿蜒横空。其间,清水站迤南之清水山东隅大断崖尤为险峻,高出海面800余米、凌霄壁立,睥睨狂澜,为世界罕见之海崖。苏花公路在崖腰一线横悬,依势伸曲,绾交通于绝崖鲸波之际,车行自此,上摩危岩,下临大海,形势雄伟,气象万千。 
  细心的游客可以发现手中壹元的新台币,就是以清水断崖为图案的。清水断崖是台湾八景之一,如果没有到过清水断崖的朋友,可以从壹元新台币中领略到清水断崖的美景。 
  ■苏花公路沿途的明珠——太鲁阁国家公园,以峡谷和断崖为特色,园内保留了许多冰河时期的孑遗生物 
  苏花公路沿途最美丽的景点就是太鲁阁国家公园,这座公园以峡谷和断崖为特色,园内高山保留了许多冰河时期的孑遗生物。太鲁阁“TAROKO”,取自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意思是“伟大的山脉”,在这座伟大的山脉中居住着太鲁阁人信奉的彩虹神灵。太鲁阁成为国家公园,始于1986年,整座公园东起清水,西迄合欢西峰,南及奇莱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包含了花莲、南投、台中三个县。园内以太鲁阁峡谷、立雾溪流域,及中横公路东段沿线为主体,并且涵盖南湖中央尖连峰、奇莱连峰、合欢山群、太鲁阁大山、清水断崖、三栈溪流域。 
  据说,400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相互撞击,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台湾地层急剧上升。数百万年来,立雾溪丰沛的河水,不断切割太鲁阁这块台湾地质史上最古老的大理石岩层,于是形成了太鲁阁最具特色的大理石峡谷景观。 
    ■开路先锋庙是苏花公路上人文景观的代表 
  台湾人一般是这样概括苏花公路的独特,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悬崖峭壁。然而旅人在大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之中,间或可以看到人工开凿的影子。在苏花公路旁,可以看到路边静静伫立的“开路先锋庙”。这是一座不大的庙宇,极少有旅人光顾。庙内大殿正中,供奉着开路先锋爷的灵牌,据说,这里祭祀的都是当年为修筑苏花公路因公殉职的无名英雄。 
  传说,苏花公路的修筑工程极为艰险,当年有很多工程人员在这里殉职,像这种纪念苏花公路修筑的纪念性标志,在苏花公路沿线还有一些。比如清朝的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修筑苏花公路曾经立碑三座作为纪念,现在纪念碑还有两座遗存在苏澳冷泉,而在清水断崖,为纪念修筑苏花公路魂断异乡的日本人清水先生,还有锦文隧道,则是纪念1940年在清水断崖附近抢修工事时,被崩落石块击中,坠海殉职的苏花公路第三工务段段长吴锦文先生等等。来这里的游客会对在悬崖断壁间,开凿出这条举世罕见断崖公路而献出生命的人,生出无限敬意。 
    ■苏花公路的终点是令人浮想联翩的花莲县,也是高山族聚集人数最多的 
  苏花公路的终点在花莲县,初听“花莲”的名字,一种浪漫清雅的感觉袭来,苏花公路的名字就如它沿途的美景一样令人浮想联翩。花莲县位于台湾东部,是台湾面积最大的县,也是高山族聚集人数最多的县。花莲县的东部以海岸山脉濒临太平洋,西边是高耸的中央山脉,南端与台东县的池上乡、长滨乡交壤,北侧以大浊水溪与宜兰县南澳乡接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使花莲县夹在高山与大海之间。花莲县境东西宽仅27-43公里,南北却长达142公里,为台湾仅次于台东的第二“长” 
  县。 
  据说花莲古称“奇莱”,也有说花莲是“洄澜”的谐音。相传清嘉庆十七年(1812),部分汉人从宜兰移垦,见岸际溪水日夜奔注,时刻与海浪冲击而形成萦回的状态,遂称之为“洄澜”。苏花公路的传奇,到花莲县已接近尾声,游客一路上的惊心动魄,到这里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筑路:浓缩台湾百年近代史 
    ■清代沈葆桢最早主持修建“苏花公路” 
  苏花公路不仅是一条景色绝美的景观大道,在这条公里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台湾的百年沧桑,有人说苏花公路就是台湾近代史的一段缩影。 
  苏花公路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同光年间,并且与清代名臣沈葆桢有关。沈葆桢,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清代抵抗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之婿。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误杀为借口,发动了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及对日本交涉撤兵等事宜。 
  沈葆桢到达台湾后为使政令通达全省,打通台湾东西之间的联络道路,同治十三年,他调集十三营兵力,分北、中、南三路,修筑横贯中央山脉的三条越岭道。北路由台湾道夏献纶与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率兵丁1300人、料匠200人费时两年开辟出一条“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的临海道路,就是现在被称为“苏花古道”的道路。北路开通前的南北交通贸易主要靠海路,陆路则仅为原住民迁徙踏出的山间小路。北路因沿着海滩和峭壁开通,非常狭窄曲折,能容兵卒一队行军。加之该路修筑后不时受到原住民袭扰,又因首尾相距较远、难于设防,落石塌方,维护不易等诸多问题,最终到清末“苏花古道”东澳以南路段逐步荒废。 
    ■日本统治时期的“苏花公路” 
  1896年,日本使用武力占据台湾后,为了有效控制山区的原住民,方便军事运输及掠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日本人的触角逐步从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日本人在东部山区设立大批住在所(警察机关),各住在所之间修筑大量警备道路以方便联络,这些道路多沿袭原住民迁程路线及清代所开之路。当时日本人为了讨伐原住民亦修筑了一条从苏澳至花莲的临海道路——苏花临海道,这就是今日苏花公路的前身。 
  日本人修筑的“苏花公路”,约为清代罗大春等人修筑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线几乎没有重叠,因此清代的“苏花古道”被彻底废弃。日本人为防止原住民袭击,沿路设置7个警驻所。苏花临海道1916年开始到1923年完工,其间经多次整修拓宽,路宽为12台尺,费时7年,不久就因天灾受损。1925年,为了使此路能通行车辆,从苏澳到太鲁阁口之间,铺设沙砾路面,部分路段铺设两道混凝土,供车辆行驶。太鲁阁口到花莲港间则大幅拓宽,使用沙砾铺路,宽14米。沿线计有大型桥梁9座,隧道14处,全长约120公里,苏花临海道1932年全面完工。修建完成的苏花临海道,公路的弯道最小半径则仅有15米,相当险峻。苏花临海道给当地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风光险峻的太鲁阁峡谷,逐渐被世人所知,后又被评为台湾八景之一,来此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花临海道开通以后,“苏花古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对于盐与酒等日常用品实行管制,于是许多民众利用苏花古道运送私盐、酒等到外地买卖,当地居民形象地将“苏花古道”称为“酒保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花公路的变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大陆的怀抱。国民党政府进入台湾后,将日人留下的“苏花临海道”改名为“苏花公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善与拓宽,逐步形成现今的规模。 
  国民党政府对于苏花公路的修筑,主要表现在修筑了大量的隧道,如1947年修建了粉鸟林隧道(即乌石鼻隧道),1950年修建了旧和平隧道,1956年修建了崇德隧道,1971年在旧和平隧道附近,修建了“新”和平隧道,1972年修建了和中隧道等等。当局修建如此之多的隧道,究其原因,就是原来的路面受到地震影响而坍塌,需开凿隧道通行,以免发生危险。这些隧道的修筑,大大提高了苏花公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安全,但是随之而来的影响就是,游客观赏苏花公路一些沿途景观受到了限制。 
  苏花公路因为险峻异常,最窄路面仅有3.5米,弯道最小半径则仅有15米,一直实现交通管制,只能单向通行。随着台湾经济不断发展,苏花公路也在不断进行拓宽。为此对新开凿隧道高和宽的要求越来越高,隧道外的路基也由5.5米拓宽为7.5米。1990年,苏花公路最终实现全线解除行车管制,实行双向通行。从1932年苏花公路的单向通行,至此经历了58年时间。 
    惊险: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路” 
  苏花公路自苏澳到花莲,沿着南北向的海岸,开凿而成。苏花公路所在海岸地质复杂,且位于地震、台风、东北季风等自然灾害特别容易侵袭的地方。强烈的台风和东北季风带来的海浪,不断猛烈地冲击着海岸,再加上陆地洪水和河流的冲刷,在苏花公路沿途形成许多陡崖和崩坍地,给道路的修筑和维护带来极大困难。清朝罗大春率兵修筑的苏花古道,建成不久就因崩塌而不能通行。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对苏花公路经过几十年的整修才具有公路的雏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又经过多次整修才具有今天的规模。但每当台风暴雨降临之时,苏花公路仍因时常发生塌方而中断。即使在没有强台风和暴雨侵袭时,苏花公路也因沿途多处山峰,而这些山体大多以土石结构为主,不时会发生塌方或滑坡,造成人员伤亡。“每逢下大雨,当地就会封路”,有当地人士甚至称之为“死亡之路”。 
  因为苏花公路恶劣的地质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起,途经该公路的重要客货运输均已转向北回铁路,苏花公路则转为以景观公路、采石运矿和区域性交通为主。尽管如此,从2002年至今,苏花公路曾经发生过7次较大的塌方事故,今年这次事故是该公路78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美丽总是伴随着危险而存在的,但愿苏花公路经过整修能够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恩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