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心通--开远市农村公路建设侧记

2010-10-29 12: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路通心通 
   ——开远市农村公路建设侧记 
  如果说,开远市的农村公路建设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绚丽图画,那么2008年农村道路村村硬化工程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硬化里程684公里,实现了全市442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形成了一张干支相连、乡村互通的农村路网,方便农民群众的出行,架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全市农村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本理念在干事中升华 
  面对全市15万山区群众硬化道路、改善交通的期盼,需自筹上亿元的建设资金。市级领导班子倍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他们多次召开常务会、现场办公会,以及有村级干部参加的“四干会”,研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筹资问题。市级领导说:只要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就应该大胆放手去做;村委会干部积极响应: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村官,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孙后代修出一条像样的路;群众经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后说:水泥、沙石不够,节约用,施工工具不够集资买,我们的路自己动手修。 
  一时间四方联动,群策群力,全市上下修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市级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工地一线召开现场调研会;市交通部门在乡、村逐级召开动员会,广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市财政从有限的资金统筹5000余万元用于工程建设。 
  大庄乡老寨村委会裴呢冲村坐落在海拔2500多米的大黑山上,市交通部门技术人员跋山涉水勘测规划,为这个村修通了一条7公里的弹石路。 
   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 
  许多村民说,政府有这样好的政策,不修路就是跟起自己过不去!。群众投工投劳热情高涨,农闲时全天修,农忙时分组修,村民利用下田回家途中采石备料,施工现场上,全家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从天亮干到天黑。仅有900多人的羊街乡丫口村,经过“一事一议”后,决定修通并硬化1.2公里连村路,村民们除积极投工投劳外,还主动捐款10多万元,村口的功德碑上刻着修路捐款人的名字,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小孩,连市交通部门和乡里的技术指导人员也深受感动,主动为该村修路捐款。城干村委会勒白冲彝族村只有20来户人家,当地缺少石材,村民小组长带领村民们到几公里外的山上靠人背马驮采集了修建3公里村道的石料,连上学的孩子都利用课余时间上工地搬石头。充分体现了“资金不足干劲补,机械缺乏人力补”的精神,这就是开远市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仅在2008年的农村公路建设中,开远市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就达19余万个工日,折合人民币286.8万元。近两年来,开远市农村公路建设用地,都是各村社自觉自愿无偿提供。 
    修的是路,连的是心 
  农村公路建设把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心连在了一起,密切干群关系,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些群众说:过去看到乡镇干部,觉得是“官”,看见都绕着走,现在乡镇干部领着我们修路奔小康,就像一家人。乡镇干部过去觉得老百姓不好找、不好管,现在下乡像是走亲戚似的,关系十分融洽,通过修路重新找到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外工作或做生意的人听说家乡修路,纷纷赶来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位村民说:“修路让我们全村人变团结了。”同时,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增强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乡亲们都说修建的是路、连接的是心啊! 
  开远市通自然村公路实现全部硬化后,又筹集资金在公路沿线安装了7000余盏路灯,许多苗族、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晚上都聚集到村头路灯下的水泥路上唱歌跳舞,各村的文艺队也把宽阔平整的道路当作舞台。羊街乡大坡头苗族村还建立了民办小学校,开了4个班,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现代文明的车轮在通往幸福、小康的农村公路上飞驰,开远市的老百姓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变为现实,纷纷把农村公路建设称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质朴的村民在村口的黑板上写下“路通了,灯亮了,老百姓的心里也亮了”。短短十几个字,诠释了全市15万农民群众建设农村公路的强烈企盼、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拥护之情。 
  一条条宽敞的农村公路掩去昔日的羊肠小道,一头连着城市,一头接着农村,成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桥梁和纽带。一条条满载希望的农村公路在脚下延伸至远方与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紧紧相连,使党委政府与群众的心息息相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