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唯有向"上"一条路

2010-10-27 22: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资源能源价格上涨、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差距扩大,看似无关联的种种现象,最终出路,都取决于经济结构向“上”发展,做大财富蛋糕   快速发展了近30年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内部资源、环境约束,外部条件恶化压力,长期以来依赖的“低端扩张”模式门槛高抬。
  不仅如此,长期处于产业低端造成高端就业不足、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赢利能力弱、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收入分配失衡、完善公共服务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是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还是如拉美诸国一般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中国经济唯有向“上”一条路:向产业高端要财富,向产业高端要就业,向产业高端要区域均衡,向产业高端要竞争力,向产业高端迈进,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
  如果说在过去,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中国的良好期望,在资源能源约束和财富增长迫切需求的今天,产业结构调整,则是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
  “最大成功故事”:
  从封闭到对外依赖
  在很多人眼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演绎了“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成功故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的缘起。改革开放前30年,为了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在国际上赢得平等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资格,中国加大了对非农产业的投入。然而,由于非农产业增长跟不上教育普及和医疗社会保障推广,很多非农产业的有文化的劳动力增长比非农产业本身增长更快,造成了就业压力沉重。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正源于此。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形势严峻,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偏低,无法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且工业结构偏重,而这种偏重的工业结构又降低了工业吸收新中国建国后高速增长的新增劳动力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1972年,随着对华全面贸易禁运的取消,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以平等互利身份进入到主流国际市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高。
  到今天,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看来,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解决了工业生产上的“能不能”,产品“有没有”的问题,紧接其后的上世纪90年代末解决了产品“够不够”,即能否满足需要的问题;那么本世纪以来,解决的则是“好不好”的问题。
  从量上看,中国大量产品的生产规模已在世界位居前列。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所作的统计,在约占一半的工业产品生产规模上,中国处于第一位。中国不仅克服了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短缺问题,还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然而,对照改革开放前后30年,在看到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梅新育指出,其中最明显的,即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外贸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国际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外贸就会作出相应反应。受访专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对外贸易量的普遍萎缩,即是明证。以中国为例,2009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即负向拉动作用。
  以当前个别国家力压中国人民币升值为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向本刊记者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20%~40%,就会出现大批的出口加工贸易倒闭或者外迁。由此造成的是,大量产业工人失业。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说,可能会使中国的快速增长期、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
  尤为重要的是,郑新立分析,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意味着,如果作为世界经济最大发动机的中国经济熄火,其引发的将是世界性的经济灾难。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功的基础正在被削弱。梅新育分析认为,当前其他的一些后发发展中国家因此具备了更大的潜力,中国“被赶超”的压力显著放大。
  而且,梅新育认为,由于中国已是第一大出口国,加之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实绩不如中国,继续走如同以前那样高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老路,已不太现实。
  他指出,中国亟需适度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