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可追溯体系需过四座“火焰山”

2010-10-25 0: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范云兵
“你现在销售的蔬菜能够实现流通过程的全程可追溯吗?”在北京一家菜市场,居民韩建坤一边拿着手里的蔬菜,一边问摊主。
    菜市场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我只知道这些蔬菜来自山东,具体来自哪里,我们也不清楚。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跟批发商谈价钱和蔬菜的质量。”摊主告诉韩建坤。
    韩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妇,购买新鲜蔬菜、肉类以及禽蛋是她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她告诉记者,宁愿贵一些,她也愿挑选最新鲜的蔬菜,这样质量和营养都会有保障。
    不过,韩女士从来不知道她所购买的蔬菜产自哪里、如何运输到北京、在流通过程中采取过什么保鲜保质措施;更不知道这些蔬菜如果出现问题,该如何追溯问题的来源。而同韩女士一样,有这种困惑的市民不在少数。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今后将重点建设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日前,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对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做了具体规划。而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给出试点建设的时限是3年。
    而在这3年的时间里,要想建成一个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如何控制成本?“物美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生鲜和肉类的可追溯体制建设,到目前,物美销售的所有肉类以及80%以上的蔬菜都能够追溯到生产阶段。”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冯邵桐告诉记者,物美只有一部分联营的蔬菜尚未实现全程可追溯。
    冯邵桐介绍说,目前物美销售的蔬菜和肉来基本上来自基地采购,并具备农药残留检测能力,包括设备和人员,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整的信息记录。
    而事实上,物美肉类、蔬菜的可追溯,只是一种机制上的可追溯——即物美寻求、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进行质量检测,合格后进入物美卖场。但并不是所有生产基地的蔬菜都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一部分由不同的农户经营。所以,这些蔬菜实际上无法追溯到具体生产户的。“这需要信息化的控制,但信息化追溯的成本太高。”冯劭桐说,信息化追溯要给蔬菜流通提高多大成本,并没有具体数字,但以他的经验来看,至少要在5%以上。因此,物美仅对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条码的信息化追溯。
    同样有着多年供应链工作经验的陈锐也认为,投资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需要不菲的资金。他说:“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上一套完整的ID技术系统,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在该系统下,肉类产品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销售过程100%实现了信息化可追溯。”
    陈锐告诉记者,目前,双汇、雨润、金锣、众品等几大肉企总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也就是说,中国的肉类市场,绝大部分还是靠中小企业支撑,而中小企业是无法投入这样的资金完成质量追溯体系的。“因此,要想实现中国肉类产品的全部可追溯,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商务部的试点全部为大城市,试点环节为大型连锁超市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相信有了试点的带动,有可能慢慢推广开来。”
    而作为技术供应方——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顾问王颐中证实了冯劭桐与陈锐的说法,他说,以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RFID技术来说,核心技术是一种芯片,价格非常贵。目前这种记录信息的技术也主要应用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但是对于蔬菜、肉制品这种价值比较低的农产品来说,会极大地提高其成本。
    流通:如何缩短链条?
    从根源上来说,中国食品可追溯难的原因,是从生产到销售的链条过长。山东荣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郑全军告诉记者,物流环节是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其最容易丢失产品信息的环节。他说:“我们是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在蔬菜从生产基地搬运到冷藏车,再到运往销售地的整个过程,其冷藏温度可以做到全程跟踪、可控。”
    但是,物流公司的能力仅限于此,至于生产、零售环节,郑全军表示,物流环节就“无能为力”了。他举例说,荣庆集团负责世博会的蔬菜供应,蔬菜从基地生产到世博园,大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生产、质量检测、简单的加工包装、物流配送。“我们只能负责从蔬菜基地到世博园8小时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和信息记录。”
    从生产到销售,不同环节之间的链接中,目前的一个难题是信息化的接口不统一。王颐中告诉记者:“我国的可追溯信息化技术,事实上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不沟通,无法实现信息的衔接。”
    而商务部的此次试点中,要求各地按照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五统一”要求建设追溯体系,从而保障不同追溯技术模式信息的互联互通,跨区域无缝对接,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的追溯查询。
    这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很多人认为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王颐中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网站和链接,企业就能轻松进行信息录入,实现规划中的“跨区域无缝对接,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的追溯查询”。
    “关键是由谁来牵头、谁来投入、谁来监管的问题。只要解决了的这些问题,一切信息化的可追溯技术都可迎刃而解。”王颐中说。
    管理:如何实现统筹?
    王颐中认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肯定要由政府来牵头和投资,但由哪一家来牵头,这是个问题。因为,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不同管理部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这些部门的利益。
    对于这一点,从事生产的陈锐更有体会。“一套完整的信息追溯系统,要从农业部开始,经过质监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还有工信部门,信息可追溯技术是一套IT系统,没有工信部门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陈锐说。
    而一个部门的触角不可能延伸到另一个部门的管理领域,这就需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此时,强大的协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王颐中介绍说,目前信息化的追溯难题还是标准的问题。目前,不同管理部门的标准严重不统一。他认为,当由协会来完成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因为行业协会对行业的了解程度远比政府要深得多,其服务触角也更深入。
    理念:如何 “反弹琵琶”?
    此次试点,明确了“反弹琵琶”机制——不是从上到下的监管企业,而是要从消费环节促进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
    对此,专家认为,“反弹琵琶”是有必要的,但其根源在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只有消费者有了相应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也表示,国家与其拿出大量资金上一套冷链信息化系统,不如把这些资金用于大众媒体的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到冷链物流信息化可追溯的重要性。
    陈锐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比如上海、青岛这样的城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消费者的维权观念也比较强;而且,商务部在这些试点城市推行追溯体系,预算了充足的时间。“只要政府的宣传到位、扶持到位,试点的目标不难实现。”
    而肉类蔬菜流通可追溯的难点,是小型的农贸市场和落后地区,因为这些地方不具备经济和市场基础。“希望国家能够大力发展经济,转变老百姓的观念。试点城市只是一个阶段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在全国推行食品的可追溯。”陈锐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