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宁波引领“数字化”蜕变

2010-10-21 12: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徐玢
    今后,行驶在宁波街道上的汽车能提前获知前方的交通状况,彻底消除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出门再也不用带上工资卡、停车卡、小区门禁卡,一张市民卡就能刷遍全城;生病了也不用担心,远程电子医生就能给你把脉问诊……
    9月20日,宁波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计划。一幅现代化的美丽画卷由此展开。为了绘就这幅美丽画卷,宁波市各级政府将在10年内提供100亿元财政支持,并计划以此来撬动50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
世博会上结盟“智慧城市”
    今年5月,一场主题论坛让宁波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上海世博会第一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在宁波开幕,全球超过600名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要汇聚于此。正是在这次论坛上,建设“智慧宁波”的战略目标在相关部门的思路中更加清晰起来。
    “在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时,以信息化和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念成为与会者的共识。”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说,主题论坛让宁波在未来城市发展和信息化方面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论坛结束后,宁波市就着手研究和起草《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作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宁波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但在通过座谈会、汇报会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仍有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疑虑。“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对什么是‘智慧城市’下定义,宁波是否应该等待学界研究清楚再付诸实践?”一直参与《决定》起草工作的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综合规划处处长顾德道对此印象深刻。
    与这种疑虑相比,更多的是对“智慧城市”以及更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发展模式的跃跃欲试。“与企业座谈时,他们很拥护,希望借此获得更快更强发展。”顾德道2008年参与的一项对宁波市1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企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强烈。”
    实际上,虽然目前宁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但以石化、钢铁、造纸为主要产业、以粗放型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宁波经济模式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城市化快速发展也让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征求意见的座谈会、研讨会先后召开了不下20次。我们向工信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国家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大型企业征求了意见,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征求了意见,本地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同样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吴胜武说:“与社会各界多次探讨后我们认为,建设‘智慧城市’虽然没有经验可循,却是不可错失的一次经济发展和转型机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促进信息化装备设计和生产制造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由‘一般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变,同时还能催生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城市发展会在这些转变中走上更加良性、更加可持续的道路。”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近日举行的宁波市政府和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等18个“智慧城市”合作项目签约现场致词时如是说。
“智慧战略”五载孕育
    搜索网络资料,将宁波与智慧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记录是在今年5月。然而,宁波“智慧城市”战略的孕育却远早于此。
    2005年,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成立,如何依靠信息化改变城市、提升产业成为宁波市更为重要的探索课题。现在看来,这些探索无不是在为“智慧城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铺就道路。
    在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的“智慧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宁波市民卡就是这样一例。
    2005年,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提出了宁波市民卡工程,并成立领导小组进行调研。当时,这种集诸多卡种功能于一身的市民卡已风行欧洲、香港、台湾等地。
    “我们实地考察欧洲、香港、台湾等地后发现,大部分市民卡无法整合市民的所有需求。”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建国回忆到:“其中的原因在于行业壁垒和现行法律规定。”
    考察回来的领导小组讨论后决定,为实现市民卡的最大功能而努力突破现有障碍。此后,市民卡工作小组便开始了与相关部门的反复汇报、协调,以及对市民卡方案的反复修改。“我们的目标是在整合最多卡种功能的同时,对现有系统进行最小改造,防止重复投资。”
    2007年3月,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1月,宁波市民卡正式开始试点工作;2009年9月,宁波市民卡正式发行。“市民卡项目从调研到正式发行经历了近5年时间。正是这段时间,保证了市民卡这个综合性大型项目的科学决策,最大程度减少了市民卡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顾德道说。如今,宁波市民卡发行逾30万张,成为“智慧宁波”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的例子还有宁波智慧物流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宁波市相关部门对第四方物流的课题研究始于2006年。2008年,它又以部市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国家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中,对第四方物流中的电子信息、金融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论证。由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主持制定的《第四方物流市场业务服务规范》等12项标准,是我国首批第四方物流市场信息标准,智慧物流则被纳入宁波“智慧城市”首批启动试点项目。“智慧城市”整体战略决策从5月战略方向基本明确到9月战略决定出台,整个过程迅速且高效。这背后,是宁波在信息化领域的科学探索与实践,是宁波对“智慧战略”长时间的孕育。
探索中前行
    9月20日,宁波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其“智慧城市”战略。
    根据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将具体在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等十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以及打造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等六大智慧产业基地方面展开。宁波市今年将先期启动“两体系、两基地”的试点工作,并在5年内启动其余应用体系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宁波市各级政府将在10年内为“智慧城市”建设安排不少于100亿元的专项资金。目前,已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等1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宁波“智慧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承诺投资超200亿元。
    其实,早在宁波市发布“智慧城市”战略的3天前,顾德道就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世界电子政府会议。在会议上,顾德道感到无比振奋。
    “会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智慧战略’,比如巴塞罗那提出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实现‘智慧城市’,香港、台湾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战略。”这些国家、地区描绘的图景让顾德道深切地感到,宁波的“智慧战略”恰逢其时。虽然如此,他仍认为各国家、地区在这方面的实质性推进很少。“很多‘智慧战略’还只停留在‘口号’阶段。”
    根据宁波市规划,“智慧宁波”战略共包括10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和6大智慧产业基地。今年首批启动的仅有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4个试点项目。“对于试点项目申报,我们要求在充分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试点方案。这次选取的4个项目,都具备相当产业基础和成熟推进方案,能较快获得实质性进展。”吴胜武说。
    对于何时建成独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宁波市把目标定在了10年后。“‘智慧城市’是个全新理念,每个城市都要在摸索中发展前行。”顾德道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