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董家口港区将建成国内首个超大型矿石泊位

2010-10-20 23: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40万吨:国内最大铁矿石码头 
  200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青岛港口“一湾两翼”整体布局的南翼——董家口港区,是国家目前批准建设的最大深水港,拥有广阔的后方陆域、自然水深,规划的112个泊位均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超大型矿石码头和油品码头,将填补全国超大型船舶接泊能力空白,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港投集团副总经理张浩表示,为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港区规划了超大型矿石泊位和超大型油品泊位,可以满足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船和 45万吨级油船靠泊,今年年底建成的国内首个超大型矿石泊位,可以吸引大宗货物在此中转,对节省矿石运费,抑制矿石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据了解,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意味着青岛港将形成世界第一的1.18亿吨矿石通过能力,全球领先的4000万 TEU 集装箱吞吐能力,全国第一的原油(81.48,1.99,2.50%)吞吐能力,承担起国内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的使命,增强对山东乃至全国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
  "第四代港口"模式:争议中前行
  在10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有媒体对董家口港提出的“第四代港口”模式提出了质疑,因为学术界至今尚未对“第四代港口”模式作出一个完整的表述和定义。
  张浩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承认了“第四代港口”在学术界的争议,但他指出董家口建设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的模式就是突破前三代港口模式的一个突破点,至少从现在看来,这是具备四代港口的部分特征的。
  所谓的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模式,意味着打破传统港口发展模式,由“一装一卸”传统的港口生产,向以保税物流功能为基础,建立大宗物资能源交易平台的方向发展,港区承载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码头仅是港区物流链中货物装卸节点,实现由传统的装卸港向现代物流港转变。
  从目前来看,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改变传统港口的货物装卸功能,以大型码头为依托,辅以堆场储运、保税物流园区、电子交易平台、期货交割库等综合功能,为物资集散、交易、定价、调控、交割提供一站式服务。
  张浩说:“董家口港区是以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为基础,建立大宗物资能源交易中心为依托,通过建设矿石、原油及液体化工、天然气三个交易平台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码头装卸向建设物流为主导的新型港区。目前,已入驻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三位一体:实施港城联动
  发展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仅仅是董家口港区承担职能的一个方面,很多港口建设的经验都表明,港口与港口城市的联动发展是保持城市和港口生命活力的中枢。
  历史表明,港口发展水平成为衡量港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根据规划,董家口港区除70平方公里的港区外,还规划了55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和 30万人口的临港新城。在董家口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行业主管及专家均指出:董家口港区是我国非常珍贵的港口资源,作为一个国际深水大港的规划充分吸取之前港口规划的经验与教训,对港区的发展速度与城市的形成给予充分考量,采用战略性思维为港区发展预留足够的陆域空间。同时充分论证港口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临港城市区域与港区规划的功能冲突,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张浩告诉记者:“为保证国际深水大港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在开发建设初期,围绕建设青岛南部新城区,积极构筑三位一体、互动发展格局,实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行政管理,实现对岸线、临港产业、城市土地、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利用,推动港口经济和城市发展协调前进。”
  青岛市董家口港区自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就定位于改变我国在战略物资定价方面的被动局面,为大宗物资储存、集散、中转和交易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干散货指数——“董家口指数”。而随着今年年底将有3个泊位投入运营,董家口港将提前2—3年实现开港,“董家口指数”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