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10-14 23: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野营装备物资储备,是野营装备物资动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弥合野营装备物资在时间上、空间上、数量上的不一致,以保障不间断的供应。随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军野营装备物资储备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局限性。本文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我军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
1.储备观念有待更新。随着现代战争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野营装备储备观念也受到了挑战。过去“多而全、一对一”的“小储备”观念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多军种联合作战、战场范围扩大、作战节奏加快等特点;过去“多多益善”的储备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精确化保障的要求,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储备的观念;过去基本上全是实物储备,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野营装备的更新换代加速,必须建立技术储备的观念,以减少浪费;等等。
2.储备布局有待调整。我军过去的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布局是根据当时的安全形势,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战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当时的主战方向是“三北”,作战方式是机械化战争和防御作战,所以形成了北重南轻,呈“山、散、洞”分布,过度分散,且储备地点交通不便。这已不符合我军当前军事斗争以及信息化作战的需要。
3.储备品种结构有待优化。由于我国经济条件和经费的限制,我军野营装备战略储备的品种结构表现为陈旧、过时、笨重、操作复杂、携运行困难的装备偏多,而轻便、操作简单、适用、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偏少;伪装全面、抗综合打击能力高的野营装备偏少,暴露特征明显、抗打击能力弱的野营装备偏多;适应传统战争野营保障的装备种类偏多,而适应应急作战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的装备种类偏少。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求,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研攻关,以最终实现野营装备储备品种的合理化。
4.储备管理理念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单一封闭的物资储备方式的影响,在野营装备物资储备上,国家储、军队储、市场储,分工不明确、协调不到位。有的片面地追求军事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物资储备的周期过长,使一些装备物资一储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所储装备物资与部队需求相脱节。有的片面强调“搞活”,主张“零库存”,又带来了巨大风险, 走不出一“储”就“死”、一“转”就“乱”的怪圈。
二、提高野营装备物资储备水平的主要对策 
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需要,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针对野营装备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储备体制改革。我军的后勤物资储备是按照总部、战区和部队三个层次形成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分级储备体系,野营装备物资也不例外。目前除重点战区外,大部分战区没有充足的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当然也未能建立完善的野营装备物资三级储备体系。在新时期,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完善三级储备体系,形成以战略储备为基础,以战役储备为主体,以战术储备为补充,互相调剂的储备体系。
2.合理确定储备规模。野营装备物资储备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我军军费有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野营装备物资储备规模。以战争需求为牵引,依据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野营装备物资的需求和现阶段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储备规模,既要防止储备过多造成积压浪费,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又要避免由于储备不足满足不了未来作战需要,造成战时重大损失;使其在为保障部队应急、应战需要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科学设计储备结构。未来的信息化战争,野营装备物资需求及消耗将大幅度增加,野营装备物资地位越来越重要。依据对我军未来作战物资消耗的预测,考虑战时物资筹措的可能,做到战时使用量大的物资,适当多储,战时使用量小的老旧物资少储或不储;资源紧缺,战时难以筹措的物资多储,资源丰富,战时容易筹措的物资少储或不储;技术性能高,生产周期长的产品多储,生产工艺简单,配套容易的产品少储。另外应注意增加技术储备,适当减少产品储备,以增强储备的适应性,形成能确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求,重点突出,综合配套的物资储备结构。
4.统筹规划储备布局。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预定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以及作战地区内的物资资源、工业生产能力、地理气候和交通运输等情况通盘考虑,合理布局。要在现有野营装备物资储备的基础上,调整储备布局,增强主要作战方向、灾害高发地区的储备实力。要选择在经济比较发达或部队相对集中的城市周围,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军队储备库为点,地方储备站为面,点面结合,有主有次的物资储备网络,减少战时野营装备物资长距离的跨区调运,确保及时有效的野营装备物资保障。
5.选择高效储备方式。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合理确定储备方式,野营装备物资储备只有采取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储备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储备效益和综合保障力。一是减少实物储备数量,加大野营装备物资的价值储备比重。野营装备物资储备管理部门可在保持军用物资储备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实物形态的储备,增加资金、生产能力、技术的储备。二是加快物资流通速度,搞好野营装备物资的动态储备。要加快通用性较强的野营装备物资的周转速度;建立定期更换淘汰制度,及时更换、补充、调整;将部分通用物资特别是地方上有市场的物资进人流通领域。三是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搞好军用物资的技术储备。把军队专用性较强的野营装备技术资料和生产能力储备于传统的国防工业体系中,建立技术储备能随时转化为生产的机制,并保持能将新技术快速投产、批量生产的能力。把通用技术储备于民用工业体系中,一旦战争需要,就立即“民转军”,生产军用物资。四是利用社会市场物资丰富的优势,实施军用物资的“无库存”储备。对于军民通用性强的野营装备,如普通帐篷、通用发电设备以及各种施工机械等,凡是保障区内容易筹措、市场能够保证供应的,应尽量减少军内储备数量,战时由地方企业定点、定量供应。此外,可把军用物资纳人国家和地方物资储备的总体规划之中,实行统一储备,寓军于民。
6.加强物资储备管理。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野营装备物资储备规模大、品种多,和平时期国家经济负担重,战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储备物资向战区补给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加强野营装备物资储备的管理,提高物资储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要加强物资储备设施设备建设,建立物资储备自动化网络系统,实现物资储备从宏观管理与控制到微观物流管理与控制的自动化。加强储备物资集装单元化,加快“战场物流”速度。同时,要建立军地双向流通的物资储备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条件,提高物资储备的效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