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铺就老区“小康路”

2010-10-13 12: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站在子午岭上放眼望去,莽莽群山,重重叠嶂,一条条高标准、高质量通达四方的公路,犹如一根根输送营养的毛细血管伸向大山深处,连接着山外的世界,为老区华池县铺就了一条条平坦的“小康路”。 
  公路不通,曾让农民吃尽苦头,也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华池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以县城为中心、三纵一横为骨架、县乡村道网络为支架,着力构建县域交通网络枢纽”的思路,大力破解农村“行路难”。2009年的计划盘子里,华池县投入1.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条220多公里,养护农村公路1106公里。这成为该县交通史上“项目最多、投资最大、里程最长、进度最快、安全最好、群众受益最广”的一年。 
  为了把好事办好,不增加农民负担,华池县先后多次召开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议和协调会议,明确县、乡、村道路建设责任主体,靠实建设任务,采取向上争取一点,“以奖代补”补一点,“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筹一点,发动乡友捐一点这“四个一点”的办法,先后落实农村公路建设项目9个,补助资金6424万元。为确保有限的补助资金“一分不落”地用到农村公路建设上,县上严格按照“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管理资金。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还指派资金督察组,每月对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察,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年终对工程资金进行一次审计。 
  去年6月,华池县政府撤销了县乡道路管理站,成立了华池县县乡道路养护管理局,并按照下管两级的要求,成立了15个乡村道路管理所和111个村道养管小组,使各级农村公路养护机构达到了有门牌、有地点、有人员、有设施、有制度、有任务。与此同时,建立了“四为主”的新型养护机制,即县、乡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养护责任以乡镇为主,养护形式以村组或农户承包为主,监督管理以交通部门为主,并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实行“阶段考核、年终总评、以奖代补”的考核机制,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部门和社会鼎力支持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局面,实现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盘点近一年的公路养护工作,共投入资金290万元,处置各类水毁254万元,维修桥梁8座,维修涵洞14道,处置油路病害、清理塌方、补填砂路坑槽、疏通边沟……每一项都淌着汗水,每一处都留下了精细,同时也初步形成了集实用性、观赏性、效益性于一体的“绿色走廊”。 
  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网络,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怀安乡是华池县洋芋种植基地,每年要外运洋芋1250多万公斤。过去,坪庄村由于是狭窄的土路,汽车开不到村里,村民们只好用架子车或拖拉机将洋芋拉到十几里外的公路上,十分不便。如今,柔远至高桥至坪庄这条全长42.5公里的企地共建柏油路,让沿线上百户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将洋芋卖给客商。“路通了,我们的土特产不愁卖不出去了。”村民杨满成高兴地说,“我们现在走的是‘小康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