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优势打造现代苏州城
2009-9-5 14: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紧邻上海,处于长三角的交通接点和沪宁杭、沪苏杭的中心位置,区位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捷。
葛守昆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苏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综合实力等方面。”
区位优势
苏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它是长江三角洲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处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从苏州到上海市中心只有80公里。近邻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交通的一体化,使到苏州投资的企业具有多方面优势。
京沪高速铁路经过苏州,设有两个站,再加上沪宁城际铁路,以后苏州到上海可以实现铁路公交化,几分钟一班车,将给在苏州、上海两地工作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历史与人文
苏州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古城的保护。与高楼林立的众多城市相比,苏州市区基本保持了“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历年史原貌,鲜见高层建筑,尤其是精细雅致的园林文化。而在城西的高新区,城东的工业园区允许建设现代建筑,投资者来到苏州,既可以拥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又有独特的文化享受。
苏州的人文禀赋很强。这里自古崇文,人才辈出,劳动者的素质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经济基础
苏州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据统计,2008年苏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3.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30.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5.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050.01亿元,增长12.3%;外资工业产值12496.54亿元,增长15.9%。重工业产值13235.89亿元,轻工业产值5394.24亿元,分别增长19.1%和6.9%。
苏州的企业如电厂、能源、汽车零部件、钢铁、造纸、建材、粮油加工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苏州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
苏州目前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批准的出口加工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和一个综合保税区。
如此完善的经济载体,再加上对应的海关、商检服务,非常适合外商来投资。
软环境
苏州在完善投资和商务环境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也是公认的商业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苏州一直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苏州一直有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亲商的关键是要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的商业服务业配套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区域专家认为,政府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有诚信,一直以来,政府为企业主动服务的意识比较强,也形成了一套相关制度。苏州在招商方面也很有特点。苏州的招商不是全民化招商,而是通过专业化团队来招商,形式上通常采取上门式招商,对一些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招商。
深化改革注入苏州生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苏州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在过去30年中,苏州的改革从破到立,从点到面,由浅入深,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是苏州最有效的发展抓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苏州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突出调高、调轻、调优、调新,推行新型工业化,突出做大、做强、做优、做美,推进城市现代化。苏州组织实施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信息化为手段,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积极借鉴欧洲均衡发展理念,超前谋划城乡一体化布局,以城市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使城市和农村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功能上配套互补。”
目前,苏州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良好,交通、通信、供水、供气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比较健全,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类似城市的经济发展、引资环境等进行比较可以得知,苏州在引资环境上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在引资政策方面。
赛迪顾问(0.18,0.01,5.88%)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区咨询中心咨询师徐楠认为,苏州在产业的开发理念上,要导入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产业集聚、打造新兴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专区的开发思路,要把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作为苏州,尤其是苏州科技园区产业建设的主攻目标。苏州应根据本地的产业竞争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支撑,以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分行业的原则进行引导和培育。
他还说,苏州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引导和培育:首先从现有特色优势出发,因势利导,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并为其经济发展所用,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鼓励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已形成一定优势的传统行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加以改造,鼓励本国企业主动参与到跨国企业的全球分工中去,吸收消化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其次选择苏州地区的主导产业,采取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在招商引资政策上对主导产业给予更大的优惠条件:最后要着眼于竞争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优化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