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09-9-28 11: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人们常说,倒下来的就是路,竖起来就是丰碑。新中国成立初,宜昌交通基础薄弱,仅有公路109公里。60年来,经过几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宜昌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通车总里程达到25077.22公里,居全省地市州第1位。
——公路等级由低到高。建国后,宜昌公路建设经历了恢复、普及、提高的艰苦创业历程,到1978年底以干线为骨架、以县乡为脉络的公路网基本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路建设的重点由普及为主转向提高为主,全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二级公路改造。至2008年,全市二级以上公路达1981.297公里,等级公路比重由1978年的42%提高到68%,实现了宜昌城区到各县市区通二级公路。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95年9月,汉宜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改写了宜昌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三峡专用公路、沪蓉西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三峡翻坝专用公路、宜巴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和动工,宜昌市境内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226公里,在建的116公里,拟建的1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为1.05公里。
——公路通达率由少变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政策上扶持交通发展,先后实施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扶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断头公路建设、乡乡通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至2008年,全市公路通村率从1978年的55%提高到100%;公路密度从1978年的26.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17.9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新建农村等级客运站25个,建成乡镇候车亭295个,农村招呼站440个,农村客运线路达366条,营运客车1271辆20161座;全市101个乡镇通畅率达86.14%,1500个行政村通畅率84.4%,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
——桥梁建设超常规发展。改革开放前,全市615座公路桥梁中没有一座特大桥。进入二十一世纪,公路桥梁建设中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促进桥梁建设高速发展。至2008年,宜昌共有公路桥梁2529座,其中特大桥13座,大桥254座,长江宜昌段230公里的江面上,已有五桥两坝沟通大江南北。由宜昌交通部门自己组织建设施工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其建设工艺、科技含量、质量水平在全国同类型桥梁中居领先水平,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谱写了宜昌桥梁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站点建设配套发展。三十来,全市共投入资金逾亿元,建成客运站53个,货运站3个,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10个、三级站4个、四级站6个、五级站31个,设计能力日客流量10.5万人,初步形成市到县到乡的站点网络。改建后的宜昌长途客运站,实现了微机联网售票、旅客自助检票、营运调度系统、车辆检测线,并设置了电子显示屏、电脑查询系统、双语自动播报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无障碍绿色通道及旅客出站百米地下长廊,成为宜昌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水运通道实现由萎缩到振兴的历史跨越自古宜昌对外交通以水运为主,昔日川江急流险滩行船难。改革开放前,由于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宜昌传统的水运主通道开始萎缩。随着清江流域梯级开发,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三大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高峡出平湖,航道拓展,宜昌港航建设超常规发展。到2008年底,境内航道里程678.5公里,其中长江干线232公里,新增支流里程119公里。一个依托一干(长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库(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隔河岩库区、高坝洲)的水运大通道基本形成。万吨级船队可直达汉渝,1000吨级船舶在宜昌干支航道上可自由穿梭。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太平溪港、茅坪港、峡口港、杨家湾重件码头、银杏坨、靖江溪滚装码头、宜昌港客运站、宜昌港集装箱码头、临江坪、磨盘溪综合货运码头、枝城港煤炭专用码头等一批专业化、现代化设施的码头,全市万吨以上港口码头38个,其中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有21个,码头泊位354个;年装卸能力达3184万吨,港口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随着宜昌海关重新开关、宜申国际集装箱班轮开通、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宜昌分公司登记注册、宜昌港二类水运口岸开放。宜昌港已具有二类水运口岸联检外轮理货、保税库及国际集装箱航线等外贸进出口一条龙服务功能,宜昌港不仅成为长江沿线的四大主要港口之一,而且成为宜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三十年前,宜昌航线仅到武汉,今天上至重庆、下至上海、远到近洋,通江达海,走向世界。
三、机场建设实现由滞后向超前的历史跨越建国后,宜昌民航事业恢复发展。1953年,中央军委民航局投资修复土门垭机场。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宜昌航空运输需求量增大,原有的土门机场因路道短、空旷面狭窄不能适应航空运输需要。1994年9月,三峡机场正式开工,机场按4E级标准规划,4D级标准建设,年吞吐量140万人次,项目投资近7.5亿元。1996年10月建成通航,先后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重庆、西安等20多个城市的航班,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使宜昌飞往国内外的航线达到20多条,年客运量超过万余人次。机场按综合考核在全国143家民用机场中排50位左右,在湖北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天河机场。2005年,三峡机场投资2500万元,重点对候机楼的设施、流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机场保障能力由原吞吐量140万人次/年提高到204万人次/年。国务院于2005年7月4日正式批复同意三峡机场对外开放,宜昌从此向世界开启了“空中国门”。2008年,飞机起降、旅客吞吐量、货邮行吞吐量分别完成7515架次、52.31万人、6494.9吨,生产经营实现持续增长。
四、铁路实现由区间终端向枢纽中心的历史跨越建国前,宜昌境内和川汉铁路建设半路夭折,60年代末,宜昌开始铁路建设,至改革开放前,宜昌境内干支铁路通车里程仅有200多公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宜昌铁路的两大动脉宜万铁路、汉宜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宜昌铁路开始东接西进,至2008年10月,宜昌已建在建拟建的铁路里程达610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尤其是汉宜高速铁路建成后,武汉到宜昌城际列车将由走长荆铁路的4个多小时缩至90分钟,为加快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拉动鄂西渝东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在铁路线路里程增加的同时,设施条件改善,技术档次提高,运输能力增强。先后开通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广州、武汉、郑州、贵阳、无锡、湛江、襄樊等大中城市客运列车,铁路客运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到2007年末,宜昌铁路年客运发出量已达290万人次,是改革开放前的4.14倍;宜昌铁路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实现由1条支线管理向5条干线管理的跨越,由5个车站管理向38个车站管理的跨越,由49公里的管理范围向延绵千里的管理范围跨越。
五、运输结构实现由传统方式向新型结构形式的历史跨越全市交通水陆运输结构调整从“八五”起步,实现了由普通、中低档传统方式向中高档、豪华、快速、小型配套等结构形式的转向。“大宇”、“沃而沃”、“凯斯保尔”、“现代”、“伊利沙尔”、“奔驰”等代表国际运输先进水平的大型高档豪华客车先后进入宜昌道路客运市场。1995年汉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客运迅速发展。高速客运车辆普遍采用大功率发动机,配有空调、音响、电视,采用航空式服务,实现高速、方便、舒适、高档次服务,形成以宜昌为中心,网络全省幅射全国的高速客运网。至2008年,全市有营运客货汽车28179辆,比1978年增长56倍,其中,客车4501辆(高级客车833辆,中级客车1195辆);货车28724辆(专用货车1577辆,大型货车626553辆)。中高档客车占营运客运车辆总数的51%;全市有营运货车23993辆,其中专用货车1053辆,大型货车5720辆,专用型和重型货车占货运车辆总数的28%。高速客运、城际快运、出租客运、旅游客运、危险品货物运输、现代物流、小件快运、汽车租赁等发展迅猛。
水上旅游客运、高速客运、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危险品运输等新型水路运输方式兴起并快速发展。宜昌现拥有三国、乾隆、平湖、帝王、仙妮、仙婷、仙娜、昭君、招商等长江上最豪华的游船系列,拥有黄鹤9号、兴隆68号等江海直达船,拥有长江干线上仅有的长江系列、金山系列高速水翼飞船,拥有川江一半以上的滚装运输船舶。2007年,宜昌拥有各类运输船舶596艘,其中客船159艘,12379客位,55092千瓦;货运船舶369艘,358209净载重吨,140326千瓦。
民航客机实现从安2、运七到波音、空客的跨越,客运列车基本告别“绿皮车”和蒸气牵引时代,全部更新为内燃机车,并即将进入电动车时代。
六、运输市场实现由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跨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输经济成分单一,运力严重不足,运输市场不得不实行“三统”管理。1981年,个体运输业在宜昌城乡出现。省市交通部门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放宽搞活运输市场的改革措施,社会资本大量进入道路运输市场,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逐渐成为道路运输的主要成份。截至2008年1月,全市在册道路运输经营业户21115家,从业人员50522人。全市营运车辆中,民营和个体经济占72%,国有经济占13%,其它经济成份占13.2%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宜昌30余家国有水陆运输企业有的合并重组,壮大发展,有的亏损严重,破产倒闭。通过承包经营、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公私合营、外资合营等多种经营体制改革,促进了交通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变革。交通国有企业在涅槃中新生,形成交运集团、宜港集团、公交集团等三大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其中交运集团进入全国道路运输“百强企业”;宜港集团组建后,两港资源整合,资源优化配置,2009年与香港保华集团进行重组,协力打造长江港口核心企业。
城市公交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始创于1972年的宜昌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注重公交车辆的提档升级和公交线路的覆盖率,逐步向绿色公交、智能公交、立体公交过渡。2001年,划归宜昌市交通局管理。2008年4月,与夷陵区三峡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宜昌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营运车辆596台,营运船舶9艘,公交营运线路46条 (其中航线3条),长途客运线路37条,营运里程近1000公里,网络遍及宜昌主城5个行政区,成为全省地级市中最大的公交企业。
七、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科学发展型的跨越随着执政理念的更新,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交通部门以公众需求导向为根本出发点,在交通网络结构协调发展的同时,逐步向舒适、安全、便捷、环保、节约、数字化发展。交通部门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为契机,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环境依赖型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转变,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采取重点攻关、联合攻关、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节约型交通、环保型交通。从20世纪80年代宜昌将太阳能远红外技术率先应用于公路建设至今,交通科研硕果累累,共有39个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2007底建成通车的神宜公路,建设中避免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沿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被誉为全国第一条生态环保旅游路。全市交通规费、通行费全部实行微机售票,公交IC卡、公交GPS、GIS调度系统、驾培IC卡计时管理系统、营运管理系统、城区出租车GPS卫星定位系统、船舶IC卡等均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宜昌市交通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实施规范化、科技化、精细化、法制化管理。1995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交通管理实现从无法可循到依法治交的跨越。依法征费、依法治路、依法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依法规范交通建设市场管理,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和全方位、立体型市场监督体系初步建立。推进行政流程再造,交通部门先后调整或下放审批事项30多项。科学发展,人才为本。数年来,全市交通系统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逐步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市交通系统共有干部职工7031人,其中,硕士学历(学位)9人,本科学历639人,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9.4%,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6.1%。
全系统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管专家1名、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名、市管专家2名。
八、文明创建由单一活动向文化品牌建设跨越交通行业文明创建从1982年开始起步,通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三优一学”、“双文明”竞赛活动、“三学四建一创”、“迎讲树”、“三城连创”等丰富的创建活动,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文明创建的活力和动力。随着交通硬件设施的改善,群众对交通行业服务质量提出新要求。交通行业文明创建也顺应时代需求,提出以满意服务和真情关爱服务百姓,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构建“和谐交通”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和谐交通”这一品牌,市公路部门以“文明路”
建设为重点,构畅、绿、洁、美的公路环境,318国道宜昌段、“宜兴路”等品牌文明路效益初现;
市公交集团在不断拓展“乘客流动之家”品牌,大力营造“温馨之家”、“和谐之家”、“环保之家”的文明氛围,打造18路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路预备役军人示范线,10年对特殊人群减免车费1亿元;宜昌长途汽车站精心打造“绿色旅途、情牵万里”服务品牌,以“四个一、五代、六上门”
服务为载体,实现了服务技能市场化、服务艺术情感化、服务手段智能化;市出租车行业以努力打造“城市流动名片”品牌为目标,组建了“雷锋”、“预备役”、“刚毅”、“长兵”、“文明使者”5只品牌车队,连续5年开展义务献血、免费接送高考学生活动。通过“和谐交通”文化品牌的建设,宜昌交通人用爱心和义举感动了宜昌市民,形成了广大群众理解交通、支持交通、信任交通的良好局面。目前全系统文明单位创建率达到100%,市局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抗击冰雪“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共有43名交通干部职工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
品味60年洒落的汗水,宜昌交通人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搭建起快速发展的阶梯,挥洒创业的激情。宜昌交通人必将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实现宜昌交通新的跨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