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的三部曲

2009-9-27 2:1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洪厚兴
    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一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夙愿。在年初国务院印发的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但是,在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现状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使物流企业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面临重重困境。
    前不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 《关于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建议》征求意见稿,就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十项政策建议。这十项建议的可行性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对业内资深专家、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采访和调查。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关于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建议》征求意见稿中,其建议通过 “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支持大型物流企业 ‘走出去’”三种方式,以加快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该建议的出台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促进物流全行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物流产业损害预警专家、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关键律师表示。
    他认为,现代物流业确实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来使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通过与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来使企业找到自身的赢利模式和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增强,通过对国外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了解,逐步建立 “桥头堡”并做好向国外市场进军的必要准备。“做大,就是要让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做强,就是要让企业的业务竞争力逐步增强;做大做强,就是让企业能够走出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曲之一:兼并重组扩规模
    市场经济中,兼并重组是常态。因为它是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同样是如火如荼。海运业中,中外运与长航集团的重组已是尘埃落定;航空业中,东航与上航的合并正进入到关键阶段。在政府的推动下,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正在加快。
    上述物流企业毕竟都是国有企业,在政府因素的作用下,兼并重组会更快更易完成。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或从传统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转型而来,或是从原有生产企业分离、分立,或白手起家。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务模式单一,网络化、一体化服务能力不强是其显著特点。尽管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营实力和管理经验,具有做强做大的基本条件,但兼并重组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比如,国有和民营物流企业,它们在管理方式方法、业务运作模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实现两者的合并并不容易。”中外运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称。
    为克服困难,进一步推进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范围和力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建议:鼓励和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过程中,遇到的流动资金、债务核定、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协助解决。对重组企业增设网点,技术改造,发行股票、债券,申请贷款等提供方便。要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场站、码头、机场、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利用。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拓展原有业务,加快向一体化物流服务转型。要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与大企业规模化服务相配套,开展专业化的特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
    “这些建议都非常好,但是过于笼统。应该提出一些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毕竟这些建议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不细化易浮于表面。”中外运集团上述人士认为。
    对于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关键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应注意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建立,股权构成清晰,权力分配得当,议事规则合理,管理层和谐高效,能够做到科学决策,避免内耗;建立以法律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且发挥其显著效用,做到依法防范财务风险和各类经营风险;战略布局合理,增加分支机构数量,建立协同服务平台,逐步使企业运营区域化、全国化、网络化;发挥兼并重组后的各项资产效能,建立起良性的财会管理体系,支持企业的各项资金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能力水平,并做到依法科学管理等,使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水平逐步提升。”他说。
    曲之二:战略合作充实力
    今天的中国已背负着 “世界工厂”的威名,制造业大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流程总时间的10%,而其他时间则被各种形式的物流活动所占据,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但物流业并没有从制造业中分到想要的 “那一杯羹”。据有关数据,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服务份额中国仅为17%左右。
    业内专家表示,制造业和流通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事实却是,一方面,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沿袭 “大而全”、 “小而全”运作模式,内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外包多有顾虑;另一方面,多数物流企业一体化服务能力还不强。因而迫切需要引导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共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
    “引导国内大型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大主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要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基础上,积极营造促进物流业与工商企业战略合作的政策环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此建议。
    “物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扩张其价值链、产业链。而与工商企业的战略合作正是其价值链、产业链扩张的体现。”中外运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通过与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可以使企业找到自身的盈利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更具发展实力。”关键认为。
    他还指出,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应注意合作中能够本着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来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防范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条款也应宜细不宜粗,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这种战略合作真正能够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曲之三:走出国门修正果
    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拉着印有COSCO字样集装箱的拖卡正呼啸而过;在欧洲港口,印有COSCO字样的集装箱班轮亦是举目可见……
    如今,中远集团的跨国经营正取得良好效益,其海外子公司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之中,开始了本土化经营。
    在我国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去的同时,大量国际知名物流企业更是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联邦快递、美国联合包裹公司、马士基航运……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运营,大肆抢食国内物流市场的 “蛋糕”。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物流企业开始跟随核心企业 ‘走出去’,期望建立全球化的物流网络。但与国外物流企业 ‘走进来’相比,我国物流企业 ‘走出去’的步伐远远落后。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中远、中海等极少数几个企业在海外开展了经营,而且这些经营网络只是触及当地的港口,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内地。”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该人士认为, “一方面,是我国物流企业对国外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了解不够;物流企业 ‘走出去’缺乏相应的税收征管、外汇结算、人员安排等配套政策以及海外基地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物流企业的海外网络建设和服务能力达不到核心企业的要求,同时也缺乏开展海外经营的足够动力。”
    为促进物流企业 “走出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建议,要支持国内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购并国际物流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资本金注入、外汇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了解和介绍国外投资环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和法律援助。
    “通过对国外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了解,逐步建立 ‘桥头堡’,是物流企业向国外市场进军的必要准备。企业应物色一家或多家熟悉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并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已建立起广泛业务联系的国内机构作为顾问,这不仅可以解决语言沟通和情况交流方面的问题,更主要是通过专业机构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在目的地所在国的执行能力,使企业少走弯路。”关键表示。
    一般情况下,证券市场对股票发行和上市企业的企业规模、商业模式和赢利水平、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高科技水平、企业的高成长性等方方面面均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参考标准。因而,关键同时建议,物流企业应该把是否达到我国证券市场对主板、中小企业板以及即将建立的创业板的股票发行和上市要求,来作为企业是否做大做强的阶段性标志,把是否达到国外相关证券市场的股票发行和上市要求,作为企业是否做大做强并可以 “走出去”的国际化标志。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