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获批 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2009-9-24 10: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机构认为“中部崛起”战略,将使中部地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去年年底推出的“4万亿”计划,投资重点已明显向中西部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在今年年初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家陆续公布的区域振兴发展规划,中西部省份纷纷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了差异化的定位目标和发展规划。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未来会有更多的中西部区域发展规划接连出台。

  中部六省GDP合计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

  今年以来,长江证券沿着区域经济这条主线做了系列研究,基本上对于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上以区域为主题的投资给投资者带来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但是必须看到,今年区域性的投资机会并不是以成长为主线,而是以政策为导向的概念、题材性的炒作,热点板块往往昙花一现,另一方面,政策的执行与贯彻并不以资本市场马首是瞻,它们往往能给一个地区带来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也需要大浪淘沙来辨识具有真正基本面支撑的区域性投资机会。

  在众多区域经济的话题中,长江证券一直坚持认为中部地区是目前中国实体经济领域最大的机遇和亮点,它对于中国能够平稳渡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早在2006年国务院已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准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批准在中部地区设立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地区协调发展。这无疑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改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为什么是中部地区?

  在2004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200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了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从而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到了重大战略意义的高度,“中原安,天下安”,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整体经济布局的关键步骤。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将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下一个热点的原因,主要是从生产要素来判断,对于资金成本来说,中部并没有特别的优势,而从劳动力要素和资源禀赋来看,中部地区具有特别的优势。它的劳动力成本要远低于东部地区,大约相当于浙江地区2004年、北京上海2002年的水平,而且从增速上来看,东部地区也快于中部地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走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道路,主要特征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随着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遇到了瓶颈,劳动力供给从富余转向了短缺,也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因此东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消失,经济增长方式会出现质的飞跃,较大幅度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开始进行。但是中部地区的“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时点将晚于东部,这也是东部产业转移到中部的经济基础。不过中部和东部的劳动力成本时间差距基本上维持在5-7年的时间,从这点上来看,未来中部地区将进入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几年时间。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当年所出现的工业化扩散阶段也呈现出这个特征,经济发展从沿海贸易地区向资源丰富和农业发达的中东北部扩散。

  另外,美国工业化的转移是朝着资源禀赋和农业发达的地区进行的,关于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是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受到资源的约束,而工业化进程面临经济转型的原因所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面临产业升级的要求,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又不能解决眼前的生产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寻求新的替代生产资源,国内的生产资源是首先被瞄准的目标。因此我们看到美国和中国都得益于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通过国内产业转移就可以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延续,而日本、韩国这些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则没有那么幸运,它们必须寻找其他的发展方式。

  我国东部的工业化过程主要靠进口加工贸易,在未受到明显资源约束前,其工业化的主要产业是有优势的,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尤其是达到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供给的短缺使得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受到破坏,迫使其进行产业升级或者转型。从这点上来看,中部地区在当前和未来的5-7年间是有优势的。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人口素质能满足产业的需求(相当多的人口属于原来劳动力输出的部分,目前回流到内地,因此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以上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中部地区承接工业化进程是一种必然。

  四个方面具备明显的长期投资机会

  中部地区十一五以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偏低于东部地区,其共同特点都是农业大省,具有区位优势、地理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从区域发展现状来说,大同证券认为中部地区在以下四个方面具备明显的长期投资机会。

  1、中部地区增长极

  近期国家推进中部崛起的重点是: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在这些二级区域中,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将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武汉城市圈总面积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两者都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是中西部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区域。

  2、交通运输网路的建设,长期利好交通工程建设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和仓储物流行业

  中部地区是我国东西、南北联系的通道和枢纽,是全国东西、南北产业带的“中游”和交汇处,客观上具备发展现代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区位优势。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关系到全国交通的畅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经过近年来的加紧建设,中部地区路网已初具规模,其区位优势开始发挥。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京九、京广、大湛和陇海、襄渝、浙赣为主干的“三纵三横”铁路干线网及山西煤炭基地大能力煤运通道网。2008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铁路建设的标准、规模和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增铁路1.6万公里,中部铁路总规模超过3.4万公里。规划实施后,中部地区每万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由原来的175公里提高到331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目前,中部地区有13项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正在抓紧建设,规模接近4000公里;12项重大区际联系通道及区域开发性项目建设规模近2000公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争取今明两年开工的项目中,中部地区有近1.2万公里,投资规模约7500亿元。这些项目大都在2012年建成,届时中部地区将建成新线7000公里,铁路总规模达到2.5万公里。根据测算分析,这将为中部地区创造750万个就业岗位,工程消费钢材2500万吨、水泥1.5亿吨,同时带动装备、冶金、电子信息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将给相关基建行业及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了长期的投资机会;随着中部交通网络的完善,届时也会促进中部物流企业的兴起。

  3、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工程类行业和消费类行业的增长

  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2007年城市化水平仅为39%,远低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相似。作为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及国家启动内需战略的实施,中部必将成为全国的区位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和生产中心,中部城市化水平必将持续提高。在中部城市化过程中受益的行业有以下几类:受益于工程总量的增长的工程机械、建材装饰、工程施工等相关行业;受益于中部城市人口增长的消费类行业,以及在中部具备垄断优势的商业百货和连锁超市;受益于城市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及城市客用行业,及客车生产企业;受益于城市化进程且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区域性土地开发商。

  4、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其他地区转移也给中部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必须向其他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由于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最具优势。2007年底,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认定武汉、南昌、赣州、郴州、新乡、焦作、合肥、芜湖、太原9个城市为重点承接地,而这几个城市全部属于中部地区。

  长三角地区目前集中了全国70%纺织业、80%服装制造业和90%以上加工贸易,如今产业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而中部地区处于内需市场的腹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物流成本相对较低,成为外商投资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中西部六省中,当前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在承接长三角优势产业方面最具优势。安徽计划将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等作为五大承接转移产业。此外,安徽省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六月中旬正式获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共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个皖江城市。按照安徽方面的预期,示范区区域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此外,湖南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在接受粤港产业的梯度转移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获批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郴州、益阳、岳阳、永州4市被商务部批准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