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业:积跬步以至千里

2009-9-21 12: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60年前,中国人民在实现祖国大陆统一之时,也将港口的经营权重新纳入怀抱。但此时,“一穷二白”是对当时中国港口最好的形容。
  60年后,环看中国港口,接踵而至的万吨货轮让一座座林立在港口码头上的桥吊飞速运转,电脑操作更是成为港口寻常的作业方式。2008年底,我国港口年吞吐量跨越70亿吨大关,近700倍的增长让中国成为首屈一指的港口强国。
  蹒跚起步在满目疮痍上书写新纪元
  1949年获得解放的新中国,赢回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但港口行业在满目疮痍下蹒跚起步。在建国初期,我国港口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港口以及海运业只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1949年到1972年,全国港口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建立了“集中统一,分级管理,政企合一”的水运管理机制,由国家为主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和管理港口。
  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加速发展势头,但港口建设的滞后性让船舶压港成为对外贸易加速发展的掣肘。
  祝庆缘,原天津港务局局长。回忆当年情景时,他感触良多。最严重时天津港锚地压船180余艘,有的船进港卸货要等上三个月。为尽快解决压船问题,当时的天津港,在祝的带领下想方设法购买了一批进口设备。也许现在港口购买先进设备不算啥大事儿,可在当时却是破天荒之举。当这批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纷纷上岗时,原来上百号人几天干不完的活儿,用传送带、大吊车等新设备,几个职工很快就可完成。在当时如此高的效率怎能不让在港口作业的工人傻眼?
  装卸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港口作业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码头泊位的增加更为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从1949年到1972年的25年间,全国主要港口从仅年拥有泊位161个增加到年拥有泊位617个,其中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增加到92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1000万吨增加到1972年的1.5亿吨。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中国港口业迈入了起步期,从那年起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港口业开始了第一次港口建设高潮,自此以后,港口建设被列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项目。
  以港兴市港口成为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沿海、内河港口进入全面建设、系统发展阶段,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速增长。受此推动,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在我国不少沿海城市形成。深圳港与深圳市共同创造的“深圳速度”就是其中典型。也就从那时起,作为衡量一个港口先进与否的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起来。
  现在的深圳港是全国闻名的外贸大港。可谁知,三十年前的它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港。改革开放为他带来了新生机。1978年中央批准招商局在蛇口开发工业区,开始了港口建设,1980年在此地建成了第一个5000吨级海轮泊位。当年3月,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开始了大规模港口建设高潮。在扩建蛇口、赤湾港区的同时,相继开发了妈湾、东角头、沙鱼涌、盐田等港区。在港口建设的同时,由开发建设港口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也不断涌现。“港口城”的经验在深圳被不断验证。“以港兴市”的经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途径。
  从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没有专业化集装箱码头成为中国港口业的发展瓶颈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际先进经验的引进,港口的领导者们开始认识到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性。1981年12月,我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在天津港建成,揭开了我国专业化集装箱港口的序幕。1983年张家港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的内河港口。自此以后,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发展迈上了康庄大道。“七五”期间,我国建成3个集装箱码头,经过“八五”和“九五”计划,我国重点建设了海上主要通道的枢纽港以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大运输系统码头设施,专业化集装箱码头逐渐发展起来,内河集装箱港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我国集装箱吞吐量为1141万标箱,1999年上升至1560万标箱,到2000年,全国1400多个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48万标箱。
  全面提升积跬步以至千里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港口环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国际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国各个港口都在研究港口发展战略,开发港口信息系统,并投大量资金进行深水化、专业化泊位的建设,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高潮。“十五”期间,共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2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新建生产性泊位超过650个,其中深水泊位250个,新增通过能力8亿吨。
  硬件设施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关政策措施等软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02年,我国《外商投资产业名录》中就规定港口是鼓励外资投资的领域。2004年《港口法》中也明确鼓励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由此加快了港口建设和经营市场的开放。
  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建设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2004年国家又同意将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深圳等地与其临近港区开展试点。2005年10月以来,国家先后在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等地设立了多个保税港区。“区港联动”以及“保税港区”政策的实施,为我国港口业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与此同时,亿吨大港的增加让我国港口在世界港口之林、以及全球贸易中所显现的作用越发明显。2003年我国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已增至8个,四年后,这一数字被再次改写。截至2007年底,我国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扩至14个。2008年下半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港口业遭遇重创,相关生产数据甚至某些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但中国港口人顶住了压力,积极开拓货源,全年港口吞吐量仍实现了正增长,17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
  当业内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港口业总通过能力将达65亿吨左右,其中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约2.4亿标准箱时,我们更加企盼,中国港口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再展宏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