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奋发图强 中国物流业困顿中的思考

2009-9-2 13: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业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记者日前随“中国物流万里行”环渤海小组的调查采访时感到,虽然面临着经营机制、人才短缺、信息网络滞后和体制障碍等难题,中国物流企业应对国际物流业的挑战同时,依然需要夹缝中奋发图强。
痛苦的转变
大田物流的董事长王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已经成长了10多年的民营企业大田集团目前正在布设国内快递网络的建设,主攻国内快递市场。他认为,国内的企业很难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中国物流业必须根据实际来细分市场,用灵活的经营机制来做业务。
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龙也认为,从传统的货代运输业务到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必须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来拓展市场和业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代物流的概念在企业的理解虽然各不相同,正如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总裁陆禹平所说:“开拓市场是一个痛苦转变的经历。”
人才供需严重失衡,也是困扰中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多万人,。
同时,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也是需求日增,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20万-30万。由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及上岗资格培训没能普遍、有效地开展,导致当前物流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信息网络待通 
大通国际运输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培对记者说,国家的信息化平台尚不健全,目前中国的物流环境和基础设施还不如人意,真正具有“第三方物流”服务意识或能力的企业也不多。
中外运天津分公司总经理于世平站在分公司的电脑终端控制室里,指着先进的仪器说,虽然有了这些先进技术的依靠,但整体看,中国物流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要素进行整合。
大田天津分公司总经理肖刚说,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就产生了如即时管理(just-in-time)、零库存、多品种小批量和共同配送等新的企业物流战略。
中远物流大连分公司总经理王国钦认为,现在物流和传统物流的分野,就是在于前者将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的物流过程。他说,信息技术提升了传统物流业的档次和水平,扩大了从制造到零售中间的配送中心的地位,减少了仓储环节,形成了新的流通模式。
但问题是,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凭借其技术特点和广泛的社会需要,得到快速发展,而资金流尤其是物流,却由于体制和技术设施上的障碍而不能适应供应链中流通环节附加值增长的趋势。

体制藩篱待拆 
中外运天津分公司物流发展部郭希哲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一辆准载8吨的卡车在运输中实际装载了32吨的货物。郭希哲说,在养路费的收取上,一辆8吨的卡车在天津每个月是340元/吨,而河北沧州则是180元。为减轻成本,只好给车加压了。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各行业部门间的利益分割,各部门从上而下一统到底,都有自己的物流体系、物流设施和资源,这就使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难以形成物流合力,更不可能做出统一协调、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的物流发展战略。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也人为的阻碍了正常的物流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士铨估计,现在我国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减少到10%左右。
王国钦认为,在物流管理上,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落后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成了物流企业改善管理和发展的另一契机,对那些奉行“货不装满不送”原则的物流企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业内分析,运输、仓储等物流产业,在过去被看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而没有完全开放,很多企业垄断经营,没有竞争对手,没有成本收益的概念,也不根据客户需求去组织物流活动,造成了现在这些企业处在被动的状况。
张士铨说,我们现在物流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体制,这个问题不解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一枝独秀”的局面将不可能持久,也起不到带动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物流业升级的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