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成为全国内贸市场的物流中心河南优势不可替代

2009-9-2 13: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专访刘伟 
  清醒地批判 
   经济视点报:你曾在国际金融机构工作很长时间,又在国外读书。为什么不选择在国外发展呢? 
  刘伟: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上大学的人,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恢复高考后最先进入高校的这一代人将被记入史册,这是带着强烈责任感的一代人。 
  我可以选择留在国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世界最重大的事情就是中国转向市场经济,这么一个伟大的事件,而且发生在自己的国家,如果不能亲身参与、经历、体验到这样一场变革,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遗憾的。还有一个原因,我是家里的长子,对家庭要负更多的责任,父母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我就必须回来。人生中有些事情是不能留下遗憾的,毕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佛教里面有一句话说,当你不能移动群山的时候,那你就走向群山。 
  经济视点报: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伟:最大的收获,除了一些专业方面能力的提高之外,就是养成了“宽容的心态”。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期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做项目,到发达国家融资。看到了别的国家的发展道路、风土文化,视野可能会开阔一些,也增长了一些能力。但我觉得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应该是和谐的,应该是宽容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来评判世界上的事物。我们说一个人不理性,不是说和我的意见不一样就是不理性,而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站在他处的环境中来评判是不是不理性。 
  比如,国外很多人事业心不强,他们选择平庸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些选择事业奋斗的人生活好,但至少社会允许你选择平庸,社会保障可以维持你的生活。而中国不是这样子,大家都要去奋斗。 
  经济视点报:回国后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认为一个学者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刘伟:知识分子应该十分清醒、客观地发表独立的意见,来批评社会,批评政策,知识分子应当以这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批评”这个词因为历史原因被搞坏了,批评什么好像就是错误的、贬义的,其实批评就是不同的观点对事物加以评论,客观地分析并指出它将会导致什么结果。中国需要一批冷静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只要出一个政策大家都去齐声欢呼,把它弄成泡沫,一个政策被证明是错误时,大家就统统踏上一只脚,这样会加大社会政策的震荡。这样恰好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 
  金融危机的本质 
  经济视点报:作为国际金融专家,你如何看待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刘伟: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个新的英文单词诞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Chimereca。很多人将它译为“中美合众国”,意指中国和美国之间在经济方面的密切关联,俨然是一个经济体。两国之间互补共荣走过了很多年的繁荣道路,而眼下的金融危机恰恰是这种长时期“蜜月关系”的终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美两国相互配合,天衣无缝。美国人超前消费,借贷消费,而国民储蓄几乎为零。但长期的借贷生存支持了长期的贸易逆差;而中国人社会储蓄为世界之冠,投资拉动的工业化转型却无法改变消费不足的问题,于是依赖出口保持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这种贸易顺差既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同时又获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不断地为美国信贷扩张提供贷款。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于是便有了这次美国以负债支撑的超前消费而导致的超级泡沫的破灭,从而引致了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将全球投入衰退;而居高不下的外贸依存率也使得中国慢下了脚步。 
  经济视点报:那么中美两国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这场危机? 
  刘伟:我一向认为,处理这次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不要“给美国看病,给中国开药”。虽然同处于全球化时代,但是各个国家的特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怎一个全球化了得! 
  实际上,除了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这两个浮在表面的问题,两个国家应该反思的问题是:美国在传统工业制造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之后,不能简单地以借贷维持虚假的经济繁荣,而应当解决后工业时代如何提供充分的就业和收入的问题,这才是消费的基础,也是繁荣的基础;而中国则要实实在在地着手自己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摆脱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尤其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使中国的经济依靠消费增长,这才是解决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简单地将我们的问题归结为金融风暴无济于事,更糟糕的是可能南辕北辙而致使意与愿违。 
  未来中国的优势产业 
  经济视点报:中国经济依靠内需实现增长尚需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提高占中国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的购买力,而这又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 
  刘伟:我们是一个转型的国家,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国家,从乡村化生存转向城市化生存;而其他发达国家是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这样两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增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发达国家每年2%的增长率就可以保障现有的岗位和新就业的需要,而中国则需要至少8%的增长率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所以30年来,中国一直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生产出在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初级产品,并换来了高速的经济发展。这次经济危机,世界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于是沿海很多省市都提出了“腾笼换鸟”,要实行产业的升级换代。这个时候,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谈这个问题,但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冷静地分析,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结构。 
  经济视点报:你似乎不太同意沿海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刘伟: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至少要转移3亿~5亿的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我们要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来接纳这一批人,这是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不能说这种产业已经很初级了,就不能再发展了,我想这是不顾中国国情的。 
  经济视点报:你认为中国未来将在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刘伟:在未来30年,中国最大的优势产业就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家电、机械制造,因为这些行业技术已非常标准化,不会由于技术的创新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在从技术到产品都非常定型的情况下,剩下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而美国、日本、欧洲在这方面都将输给中国,所以未来30年中国要保持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只要中国的成本还没有涨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印度包括非洲,他们发展这个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包括社会结构还没有调整好的时候,中国将这个领域在全世界占有领先地位、竞争优势。 
  但还必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要解决工业化之后,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竞争力在哪里的问题。虽然现在它不能像装备制造业那样承担起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骨干作用,但我们必须前瞻到当中国完成工业化之后,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保持这个优势,而忽视了对于后工业化时代竞争力培育,当工业化完成的时候,中国又会落后很大一步,我们还需再重新赶超。 
  所以,中国是一种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不要简单地提“腾笼换鸟”,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要符合国情、省情。 
  河南崛起的支撑点 
  经济视点报:我对“腾笼换鸟”的理解是产业转移,而并非取消这些产业。那么,河南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 
  刘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对河南的定位是农业大省,虽然也配置了一些工业,但仅仅是因为需要加工面粉,所以有面粉厂,因为需要加工棉花(13155,-140.00,-1.05%),所以有纺织厂,这些纺织机械需要修理,因此有纺织机械厂。所以直到今天,河南还没有走出农业大省这一位置。 
  而我们工业大省的称谓也是很牵强的,我们1.8万亿的GDP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能源、资源型企业的贡献。 
  实际上河南的优势不在这里,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才是河南真正的优势。市场经济来了之后,尤其是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敲了一记警钟,未来的中国经济要逐步转向以国内消费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河南作为中国网络中心的位置将重新崛起,成为全国内贸市场的物流中心。这一优势是全国任何城市都不可代替的,因为物流中心的位置有一个天然的垄断性,它是由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决定的。 
  经济视点报:这一优势对未来河南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刘伟:这一优势将给河南带来巨大的财富。很多产业需要靠近市场建厂,而能够星状辐射全国市场的只有河南,所以现代物流将是河南最大的一个产业。现代物流不是普通的商贸,它包括从组装、包装、运送、物资配送,到与之对应的结算中心、金融中心,这将是河南一个巨大的机会。 
  经济视点报:你怎么看把郑州建成商贸都市这一举措? 
  刘伟:郑州建成商贸城是没有优势的,所谓商贸就是人们上你这来买东西,这怎么可能呢?郑州建设再多的商场,北京人、上海人也不会来你这买东西。郑州在前几年大力发展商贸,导致郑州今天的商业严重过剩,很多商业企业生存困难。而把河南定位为全国内贸市场的物流中心,郑州作为河南的中心自然将成为全国内贸的物流中心城市,只要物流中心在这里,那么各种产品展销,包括很多产业的装配、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然后大量的结算活动会在这里进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