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羊肠小路到致富通道群众感受六十年交通变迁
2009-9-17 13:5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弯弯背篼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这首在巴中广为流传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以前大巴山人行路的艰辛。连绵的青山,孕育了巴中富饶的物产;连绵的青山,也使巴中与外界阻隔。行路难,是历代大巴山人心中的痛。曾经,恩阳镇农民卖生姜,每斤8分钱没有人买,而成都每斤1元买不到。物美价廉的生姜运不出大山,山里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银子化成水。
如今,这一切都成过去。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我市公路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了巴州区农村,亲身感受到农村交通建设的巨大变化和给农民群众带来的便利。
路好了
跑三轮车年入3万
“解放前,我们走山路进一次城需要走五六个小时;解放后,修了简易公路,汽车跑得比人慢;现在好了,公路拓宽硬化,二三十分钟就可进城。”恩阳镇七旬老人杨建住101省道唐巴公路旁,说起六十年来交通变迁感触颇多。
9月2日,记者来到恩阳镇,只见条条公路像丝带在山间蜿蜒盘旋。
“现在恩阳镇不管是哪个村,没有车去不了的地方。”在恩阳镇燕飞村,正往三轮车上装菜的村民胡建勇告诉记者。
44岁的胡建勇靠在村里跑三轮,年收入3万多元。据胡建勇讲述,10多年前,燕飞村连通恩阳镇的公路是泥结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车辆少,逢场天赶场还是要走路……回忆起当年的交通条件,胡建勇感慨万千。
胡建勇说,改革开放后,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民们有的搞种殖业,有的办企业做生意,还有的外出打工,腰包鼓了,群众筹资投劳新建、改造村组道路的积极性高涨!加之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进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使乡村交通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路好了
贩运水果赚大钱
“以前凌晨三点钟起床,还紧张得不得了,现在六点钟开始装车都来得及。”9月3日上午,正在巴州区清江镇佑垭村巴(中)达(州)公路边指挥装运水果的石柱村水果经纪人李丛林谈及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好处,眉开眼笑。
李丛林在当地从事水果贩运已有多年。以前各村不通公路时,水果成熟了,他就到各村挨家挨户收购,收购后请人背到唯一的主干道巴达公路边,然后装车运到城里农贸市场销售。为了赶上早市,有时他凌晨三点就得起床,有时到了晚上12点还在收购。
前些年,通过国家补助、村民集资,各个村不仅修通村道路,而且全部硬化成水泥路。“现在把车子开到各个村里去收购,方便多了。”李丛林说,“收购成本大大降低!”现在,李丛林每年贩运水果6万公斤,年收入5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清江镇每年将60万公斤水果、5万头仔猪、3万头肥猪、50万斤蔬菜销往市内外。
路好了
引得“凤凰”来投资
金秋时节,走进清江镇柏林村,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映入眼帘,柑桔挂满枝头,农业产业园区数十个“银装素裹”的蔬菜大棚呈现在眼前,大棚内菜蔬郁郁葱葱……“这都是交通建设带来的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孙文斌说,绿旺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愿意来柏林村投资,就是看中便利的交通条件。据了解,该园投资280万元,占地106亩。在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柏林村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土地规模流转、业主开发带动村民致富的新格局。去年柏林村被确定为省级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目前,柏林村已建起文明新村一条街,先后引进农业开发业主7家,吸纳资金1500万元,建有大棚蔬菜、畜牧养殖、花卉苗木、果树栽植等农业小区,发展商品蔬菜500亩,西瓜、葡萄、柑桔等水果1000亩,花卉苗圃园100亩,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养殖场2家。陕西南郑农民李永胜在村里办起超市,余国义自筹50万元在村里建起养殖场,年创产值50万元、税收2.5万元。许多水果商在此设点收购,一箱箱“柏林牌”水果畅销各地。
孙文斌还告诉记者,随着巴达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的规划建设,柏林村交通区位条件将极大改善。年初该村规划建设蔬菜和水果基地,没想到不仅在家农民愿意投入建设,就连在外经商、规模养鸡养鱼的老板,也都愿意在此租地规模种菜栽果树。以前在城里做生意的苟昌和,自筹资金回家租了4亩多地种植蔬菜,并带动周边22户农户种起了蔬菜10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多元。他说,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解决了运输问题,种菜当然划算。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