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湖北省咸宁市交通发展成就回眸

2009-9-17 13: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60年风雨征程,60年励精图治,60年腾飞巨变。 
  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对于咸宁市的交通事业来说,同样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60年。从“天晴像把刀,下雨一锅糟”的狭窄土路、砂石路,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再到四通八达、快捷顺畅的高等级公路、通村公路,可谓“条条大路通咸宁”。 
  60年来,咸宁交通人遇山修路,逢水架桥,在桂乡大地上书写交通发展的壮丽诗篇;以地为琴,以路作弦,弹奏出悦耳的交通发展新乐章。披荆斩棘兴交通,砸破瓶颈求发展。全市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枢纽交通适应型的巨大转变。交通,已成为咸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先行官”。 
  公路建设:从土路沙路到高速公路 
  咸宁山区多丘陵多,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 1949年5月,鄂南解放,公路经过 “重点恢复、一般维持”到“全面恢复、重点建设”两个阶段,到1957年,全区恢复公路历程约540公里,新建公路里程约140公里。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全区公路里程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发展,到1965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800公里。 
   咸宁地区成立以后,围绕以行署驻地温泉镇为中心,展开新的公路布局,同时战备公路、公社公路建设也进一步促进了全区公路里程的发展,形成了干线、县公路、公社公路三级公路网络。到1979年,全区公路总里程为5490公里;永久性桥梁为495座、总长13825米。 
  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为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尽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全区以建设经济路、沟通断头路和修建扶贫路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发展公路里程,调整公路布局,区分公路为国、省、县、乡道四级。到199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为7518公里,公路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59.52公里;永久性桥梁达到631座、总长18198米。 
  “八五”时期是湖北省向交通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期间,咸宁铺开一、二级公路建设里程538.85公里。其中,1993年10月,咸潘二级公路建成通车;1994年底,贺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咸宁地区一级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至“八五”期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967公里,占通车里程的49%。全区公路通过能力明显提高,公路运输环境显著改善。永久式桥梁达到645座、总长19150延米。桥与路不相适应的状况有了改观,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九五”期间,公路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了由“滞后型”向“适应型”的转变。公路路网初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整体路况和通行能力显著提高。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推进等级公路建设,一、二级公路建设规模有了重大突破。新修水泥路面450公里,相当于1990年以前水泥路面总和的6倍,建成崇阳二桥、三桥等大桥9座,初步形成了以106、107国道为主轴,以横路线、沿横线、咸潘线、武蒲线、南大线、崇赵线、蒲洪线等省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框架。公路建设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全市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公路跃升至科学发展时期,公路建设以“联网、配套、升等、扩口”为目标,以建设高等级公路、拓展城市出口路、改善县乡公路、提高路网运载能力为重点,进行国省道干线公路的新、改、扩建,经过前三年、后三年共6年的路网建设,路网技术标准迅速提高,市内干线路网日渐完善,咸宁公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翠竹岭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咸宁段、赤通公路等23个项目相继建成,完成国省干线480公里、大中桥隧43座、通乡油路334公里、通村公路902公里,总投资31.6亿元,其中地方投资10.6亿元,相当于咸宁设立行政区36年来的总和,基本实现了国省道“二级化”、县乡道“黑色化”、乡村道“通达化”的目标,形成了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国省二级公路为主干,以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区域公路网体系。 截至2008年底,全市四通八达的骨干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256公里,其中国道3条286公里、省道10条479公里、县乡村道4518条11491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1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有公路桥梁1606座,45134延米,隧道1205米/座。 
  近两年,咸宁公路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大广南、杭瑞两条高速公路去年开工建设,咸通、通界、咸黄、咸宁长江大桥及连接线4条高速公路已列入武汉城市圈调整公路网规划,都将在今明两年内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目前,全市共有7条已建、在建和将建的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不久将成为现实。 
  运输事业:从肩挑背驮到以车代步 
  60年前,咸宁市境内交通大部分靠肩挑背驮,靠两只脚走路。经过60年的发展,客货运站场设施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配套升级,客运线路从点到线到形成网络,覆盖更多的城市和乡村,交通运输主体从国有“一枝独秀 ”转变到国营、集体、民营三分天下的多元化格局,运输出现繁荣兴盛的可喜局面,一个“货畅其流、人便其行”的便捷运输网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个县只有一个简易车站,“班车”不定期发送,成为各地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县与县之间的交通大多靠走,交通运输事业十分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仅有客运站8个,没有一级客运站。从通城、崇阳乡村出行的老百姓,要提前两天走到县城,提前一天买好票,在路上颠簸大半天后才能到温泉到武汉。“出远门”,成为广大山区群众心中的畏途。 
  随着国家对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和人民群众出行的迫切需要,我市加快了客货运站的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我市公路客货运站场建设快速发展,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达2909万元,其中建设温泉一级客运中心站一个,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总投资952.5万元。到十五期末,我市有货运站3个,客运站30个,其中二级货运站2个,三级货运站1个;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7个,三级客运站7个,四级客运站9个,简易客运站6个。十一五期间,我市又加大了对农村五级站、候车棚和招呼站的投资建设力度,全市共建设五级站21个,候车棚235个,招呼站331个,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道路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通过种种措施加快了我市营运客车的更新步伐。撤地建市前,我市有农用客车300辆,农村有大量三码车和货车从事客运,并且仅有20辆中高级客车,而现在取缔了三码车和货车从事客运经营,农用客车已退出农村客运市场,目前经营农村客运线路的车辆全部都更新为普通客车,在经营跨县以上线路的车辆中,中高级客车达到了571辆,使人们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大大提升,极大地方便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从南三县到温泉到武汉,只需要起一个早床,在村口搭客车到县城,再从县城搭车到温泉到武汉。有的乡镇有直达温泉武汉的客车,人们当天便可从市里省往返。 
  建国初期,咸宁地区各县经济发展缓慢,城区面积小,还没有城区公交工具,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一直到1999年,我市出租车还处于零散状态,市场秩序混乱,坑、宰、甩客现象严重,公汽也只有一两路车。撤地建市后,为了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市交通部门组织经营者成立了出租车公司,实行了公司化管理,统一了出租车车身颜色、顶灯、计价器、座套,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出租车1293辆,基本满足了市民出行的需要。同时,交通部门还深入开展了出租车行业的文明创建活动,对所有出租车从业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服务规范、咸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培训,使出租车成为我市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和文明窗口。 
  队伍建设:从按部就班到体制机制创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以人为本,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为交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是全市交通系统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60年来,全市交通系统紧紧围绕交通建设与发展这个中心,以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目的,以人事制度改革、交通体制改革为重点,抓班子、带队伍, 抓服务、树形象,交通事业发展呈现新活力。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的活力全面激发,“活力交通”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在单位新录用人员上,实行凡进必考,畅开大门,让真才实学、素质优良的人才走进交通行列;在中层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由以前的行政任命制向“赛场选马”转变,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实行阳光操作,使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挑起发展重担;在事业单位,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事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打破了过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局面,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把工作做好、做精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 
  交通体制改革日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局面已经形成。按照“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改革精神,市县两级公路企业全部与机关脱钩, 实现二级法人运作。公路养护上 ,积极培育养护市场,各县均成立了养护公司,开始向市场化、企业化迈进。农村公路养护上,实行公开招标确定养护责任人,既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也体现了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之风,有效破解了通村公路成长的烦恼。此外,在开放养护市场的同时 ,全方位开放交通建设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参与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打破了“自己工程自己建”的格局。 
  在体制机制的激活下,六十年来咸宁交通系统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行业形象不断提升。到 2008年,全系统已有 68 个县级文明单位,26 个市级文明单位, 8个省级文明单位或最佳文明单位,市交通局多次荣获市先进党组、省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还被评为全省安生生产红旗单位、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服务发展:从瓶颈制约型向适应型转变 
  在通山人心目中,他们永远忘不了柑橘的故事。大畈慈口库区满山遍野的柑橘树,生长着库区的的特色,也生长着农民致富的希望。柑橘飘香,农民喜笑颜开。然而,没有公路,汽车进不来,没有谁愿意来收购。望着堆积成山的柑橘,丰收的喜悦化为泡影,愤懑之下,农民抡起扁担,重重地落在成袋的柑橘上。 
  在通城人心目中,他们永远忘不了客商考察的故事。重商文化的熏陶,让地狭人稠的通城人具备更多的经营头脑,在外办厂兴业成为风气。然而,当他们邀请合作伙伴到家乡考察时,却遭遇许多尴尬:客商们下火车下高速后左转右拐,越过苦竹岭后,对办厂兴业失去信心:原材料怎么运进来?产品怎么运出去呀?许许多多的招商项目都成为泡影。 
  如今,这一切都在变。全市国省道全面提等升级,农村公路不断延伸,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运输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运输实力由弱到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交通不便的“南三县”中,通山境内有三条高速公路在建和将建,通城也有两条高速,还有铁路穿境而过,交通瓶颈将被彻底打破,交通死角成为枢纽之地。 
  运输服务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交通运输面貌显著改观,不仅改变了改革开放前乘车难、运输难的被动状态,而且更多地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运输需求。通山的水果销往邻省邻市,石材卖到了北京奥运会馆,还漂洋过海销到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通城县大批打工人员回乡创业,还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客商到通城投资兴业,其回归工程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经验。 
  两三年后,全市半小时交通圈将建成,从市区到武汉、到各县市区都缩短到半小时左右。以市区为中心,7条高速公路、10多条一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让市民出行越来越便利,购物、旅游、求学、就业乃至出境出国,都很方便、很快捷。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据专家估算,交通建设每投入1元,带动的社会总产出接近4元。近几年,咸宁境内高速公路、车站码头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投资总额在300亿元以上,可带动社会总产出1000多亿元。这个惊人数字,意味着物流、建材、餐饮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数以万计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从税收角度看,按建安税5%的税率,300亿元投资的地方税收就在15亿元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些重点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投入,无疑会起到化危为机、弯道超车的积极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前,全市交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开放60周年为契机,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乘势而上,凝心聚力,以“干字当头、只争朝夕”的精神,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全力推动全市新一轮交通大发展,努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加快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当好先行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