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中俄企业互利共赢的桥梁

2009-9-16 20: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深入持久地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互利共赢是发展国家之间经贸合作保障,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俄企业间的合作亦是如此。
  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持续深入,作为对俄开放的前沿阵地——哈牡绥东地区的区位优势越发显现,载体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目前正是我市抢抓历史机遇,着力把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打造成我省、我国提升沿边开放先导区和中俄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最佳时期。
  抓住这次机遇,需要我市相关部门及外贸企业打破旧的思维框架,把握互利共赢主基调,不断探索对俄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才能促进我市沿边开放战略深入持久地实施下去。
  创新双方共赢的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我市的区位优势,要加快推进沿边开放战略,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内的园区建设,完善各个园区的进口仓储、配套加工等设施,做大俄罗斯市场需求较大的家电电子、轻纺、服装鞋帽、建材、食品等产品及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重油、电力、木材、钢材等资源的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关于加工业的定位问题,参加第五届中俄区域合作论坛的专家学者多有论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的陆南泉教授表示,从目前形势看,中俄两国货物贸易的品种结构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也就是说俄罗斯难以改变经济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模式。现在俄罗斯市场约60%的轻工业品与40%的食品都需进口。种种现象表明,这种情况近年内仍难有根本性变化。
  再从贸易结构看,基本还是中方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方出口以资源、原材料产品为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把加工俄原料产业作为首选。不过,俄罗斯对资源出口给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关注,担心远东地区成为别国的资源原材料供应者和消化剩余生产能力的市场,在对中国出口资源和原材料时,往往表现出复杂矛盾心态,因此在政策上也有一系列相关限制措施。
  所以陆南泉认为在发展对俄区域合作过程中,中方必须采取互利共赢模式,积极探索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贸易合作的新增长点,让俄罗斯人放弃不应有的疑虑。如建材、农副产品、家电等产业都有很大潜力,各地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各有侧重的出口加工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常玢建议,牡丹江等沿边地区当地政府要积极推动大项目建设以及大宗商品贸易。她认为这不仅对于中俄经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亦符合中国战略需要。沿边地区可以权衡具体情况,与远东俄罗斯地方政府达成一些大项目合作协议,推动大型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
  其实,虽然俄罗斯人心态复杂,但其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他们仍希望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出席论坛的俄罗斯阿穆尔州立法会议主席巴顺表示,为了加强合作,他们建立阿穆尔州人民代表委员会下属的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企业组织代表和阿穆尔州工商局的代表组成。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阿穆尔州立法会议和中国合作地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解决经济发展领域内涉及的法律问题,为改进企业活动献计献策。
  提供全方位交流的平台
  发展中俄贸易,有时也需跳出单纯贸易圈子,采用其他交流方式。从我市而言,做大木博会、黑木耳节、中国名优产品展销会等品牌,打造北国风光游、中俄边境游、中俄韩跨国游等旅游、会展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要提供上述平台,需要我市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合作交流的硬件,以便进行与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各种交流活动。我市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发展会展等相关产业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为此,我市不仅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化的展览和会议场馆,完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而且要致力于软环境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比如说会展业,近年来我市会展业发展很快,已经从起步阶段步入日益成熟阶段,目前急需提高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提到市场化,业内人士建议,应逐步过渡到“政府组织、中介机构承办、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会展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同时,还要改善会展业发展的软环境,杜绝会展内容不明确、受众对象不明确等问题。为此,在国家有关法规尚未出台前,我市也可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以规范会展业经营,促其健康发展。
  发展会展业还有一个品牌问题。一个展会如有了名气,参展企业根本不需动员,而是争着参加。比如说广交会,每年都有大批企业争相前往。从我市来说,在筹办木博会、木耳节等展会时,除加强会展运作机制的国际化外,还要强化会展的服务职能,做好会展的规划、组织、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可组建专业的会展股份有限公司,专营会展的创意策划、广告宣传、邀请客户、展示产品、安排洽谈等业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会展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效益。
  除会展业外,我市还可以通过举办友好交流活动、开辟跨国旅游精品线路等途径,广泛开展与俄、韩、日等国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人文交流,把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打造成东北亚各国间友好相处、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窗口。
  畅通交流合作的渠道
  陆南泉表示,地区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发展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建立边境贸易综合体、过境站和过桥通道。他希望,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家,应把资金投出来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构建一个内联外通的大网络。
  在我市,这个网络不仅包括能看得见的海陆空交通网络,还包括看不见的信息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常态运输,拓展与东北亚各国的空中航线,搞好纳霍德卡物流码头建设,加快牡绥高速公路和牡绥、哈牡城际电气化铁路建设,打造哈牡绥“一小时经济圈”,推进“东边道”铁路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跨区域、跨国立体交通网络。
  论坛上,许多学者都高度关注我市打造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他们认为,这条通道把我市周边的内陆地区与俄罗斯及南方发达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积极畅通大通道的同时,我市还应积极发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优势,增强加对国际物流的吸引力。按照国际化标准,加快绥芬河口岸综合保税区建设,完善保税加工、保税仓储、物流配送等功能,构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特殊监管区域。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要运用全程物流理念,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功能,建成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把我市建设成集各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国际物流园区。同时,注意协调运输与口岸之间的配套管理,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另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也是国际物流园区的重要载体,是对物流活动和生产加工进行决策、指挥、组织和控制的重要依据,物流反馈也要通过信息技术延伸至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必须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政府层、公用信息层、应用层结构模式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国际物流园区与物流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同时,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及时跟踪,进行有效调控与全程管理,不断提高国际物流园区总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辐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这其中需要外向型企业经营者应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也需要我市及相关部门为中外入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互利多赢的平台,这其中包括政策、物流、金融等各方面的支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