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炼厂灰色盈利之道:采购低价原料 炒作油价
2009-9-14 13: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今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确保炼油企业的利润。地方炼厂夹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中间,往年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今年以来地方炼厂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是否享受到了油改的好处?记者对山东东营进行调查。
巨头垄断下的石油行业,民营油企的日子似乎一直都不好过。苦寻油源、大面积停产、集体亏损……地方炼油企业似乎成了悲情角色。
地炼真实生存状态到底如何?在中国推行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半年之后,记者赴地炼最为集中的山东省展开调查,试图还原一幅真实的地炼图景。
亏损、赚钱?
初秋时分的东营市,笼罩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这里地处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千百年来,黄河携带黄土高原的泥沙,造就了这片“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土地”。1961年4月16日,钻获胜利油田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当年的东营村因油而兴,发展成今天人口200万、工业产值超4000亿的东营市。
在市区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上,行人稀少。经过改装的斯太尔、解放大卡车呼啸而过,身后拖着的硕大油罐上印着醒目的“严禁烟火”、“爆”字。
“这都是外地来我们这里炼油厂拉油的,河北、河南、山西的,还有东北黑龙江的都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东营就靠油活着。”司机崔师傅向窗外努努嘴。
凭借坐拥胜利油田的便利,山东的小炼厂一度遍地开花。1998年石油业大重组,地方炼厂遭遇清理风暴,众多地炼被关闭。最后,全国仅保留下82家地炼,山东占到了21家,其中又以东营最为集中。如今,这里成为了北方地区三大石油公司之外最主要的成品油供应方。
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头日渐强势,地炼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声音屡屡见诸报端。
循着油罐车的踪迹,崔师傅将记者送到了位于市区的一家炼厂。该厂拥有125万吨/年常减压—氧化沥青联合装置、25万吨/年常减压装置、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各一套,还正在建设一套40万吨的重催装置,总加工能力即将超过200万吨,在当地属于中型水平的炼厂。
在厂区门口,呈现这样一幅景象:在一块1000平方米见方的空地上,停下了二十几辆油罐车,还有陆续到来的卡车按着喇叭寻找空地。司机师傅三五成群地打着扑克,等待进厂装油。
“亏损?”该炼厂的负责人王经理还没听完记者的问题,就哈哈大笑起来,“要是亏损,我们厂子还开着干啥?你看那些排队的车,每天至少有六七十辆,多的时候上百辆。都停不下了,我们准备在场子北边再扩建一倍。”
王经理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从新疆塔河购买的原油,到东营火车站价格是3800元/吨,再加30元的运费运到家。先上常减压装置,可以出20%到25%的油,再上催化裂化装置,又能得到20%左右的油。等到厂里的重催装置建成后,一套流程全部走完,汽、柴油的收率可以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一吨原油大约可以加工出来700千克的成品油。
“现在的90号汽油卖6400~6500元/吨,柴油卖5800元/吨左右,光出的汽、柴油这一块就能够盈利。还有后续的蜡油、渣油、石油胶呢,蜡油、渣油都是3000多/吨,石油胶比煤炭价格还贵,每吨一千四五,便宜的时候也要七八百。按照90%的炼油综合商品率算,现在的炼一吨油毛利率应该在1000元左右。”王经理说道。
据获得的一份文件也证实,即使是在国际油价飙至近150美元/桶的2008年,石油化工企业依然实现营业收入739.68亿元,同比增长18.8%;利润总额28.9亿元,同比增长11.6%。
今年以来,地炼情况继续向好。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到7月份东营地炼累计加工原油604.2万吨,同比下降0.4%,降幅比上半年减少5.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2.5亿元、利税37.5亿元、利润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57.1%、30.7%,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5.7、15.5、18.8个百分点。
地炼的灰色盈利之道
在国际油价持续“高烧”时,即使是中石化这样的炼油巨头,都逃避不了亏损的厄运。去年全年,中石化集团炼油板块实际亏损高达1144亿元。那么,连原料来源都成问题的地炼,凭什么做到盈利?
“去年8月份之前都是挣钱,后期到10月份国际油价大跌,库存大的企业就赔,库存小的倒腾得好也还是赚钱。”看着厂外排成长龙的油罐车,王辉(化名)向CBN记者说,“利润不高的时候,地炼就低负荷运作,实在不行就安排检修。等到市场好的时候满负荷生产赶行情,比如说现在,大家开工率都很高。”
王辉所在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有一套3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和一套20万吨的延迟焦化装置。像这样的厂在东营只能算个小厂,2008年企业即实现利润接近亿元。对地炼来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套独特的盈利之道。
王辉说,炼油企业最主要的成本在原料。地炼通过自己的渠道,即使在国际油价高涨时,也能够搞到一些便宜的油回来。甚至一些企业钻空子,装的是原油,在报关时却称燃料油,这样一来,一吨就有100多美元的差价。
地炼还有一个更大的低价原料来源地——胜利油田。王辉告诉记者说,他们厂的油基本是进口一半,从胜利油田来一半。“胜利的油好,含硫低、出油率高,还要便宜。这个月指标油涨了300才3500元/吨,比新疆塔河、苏丹的油都要便宜!”
胜利油田的油到地炼有三个渠道。一是中石化对炼厂的配额指标,一年170万吨左右,这对总加工能力超过4500万吨的山东地炼还不够“塞牙缝”。二是各油区办收的油。有些低产、老化的油井,胜利油田就转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产油由油区办收到一起后转卖给地炼,价格水平大概和指标油持平。第三条渠道,就是不法分子的偷盗油。
在胜利油田,弄到油卖给地炼已经是一个公开的发财致富“门道”。一辆三轮车加几个蛇皮袋,一年就成万元户,有些“神通广大”的村民年收入甚至可达百万元。2008年,胜利油田发生的盗油案件,有案可查的就有1036起,71个盗油团伙被打掉。这些盗窃的原油大多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了地炼,加工成汽柴油在市场上销售。
除了市场不好就逃、原料来源做手脚外,地炼今年还遇上了成品油定价改革带来的行情。一位地炼人士告诉记者,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的需求一直不好,以往这个时期休渔期结束该是用油高峰期,但市场一直没有反应。“今年卖得好,全是靠炒作起来的。从3月份起中石油、中石化开始推价,一直推到5月底,从5月份国家又开始比较密集地调价。每次预计要涨价,中间商就赶紧来进货,买涨不买跌,整个市场人气就带动起来了。”
“整体来说,随着经济从下往上走,所有的做油的这些行业都非常好做,相比往年都要好一些。今年地炼普遍盈利增长,基本是已经定了。”上述地炼人士表示。
越关停,开得越多
在国家的政策取向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地方小炼厂,一直处在关停之列。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再次明确提出: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至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100万吨的生死线,自1998年石油行业大重组就开始在提。2000年底,全国200多家地炼企业关停到了82家,山东全省关闭19家炼厂、压减原油加工能力392万吨后,剩下21家地炼企业。
但是,地炼不仅不见关停,反而装置越上越多、规模越做越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炼企业增加到99家,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在山东算上已被国企收购的炼厂,总数增加到37家。
如今,地炼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扩张。据获得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山东炼油企业中有20家在2008年都有新装置投产或新建装置。其中,2008年投产装置21套,新开建装置17套,总的装置增加产达到3500万吨左右。
在某地炼负责人张先生看来,所谓关停百万吨炼厂的规定基本没法执行到位。“整个东营我们这样的中小型炼化企业就有六七家,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来的,所有文件政府都批准了,现在又说砍就砍,那把民营企业当什么了?”
张先生所在的地炼位于东营郊县。2004年11月份,炼厂投资8000万开建,在第二年5月份投产。现在全厂工人150人左右,有3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和20万吨的延迟焦化装置各一套。
在地炼难以关停的背后,实际是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国企的多方博弈。以张先生所在的炼厂为例,2008年上缴800多万元增值税、200多万元所得税。在东营市郊这样一个基本没有多少工业企业的县,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小。
这样的问题在东营是“通病”。CBN记者从东营市政府部门取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市石化产业拥有总资产357.9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640万吨,占全省的36.4%。2008年,石化行业累计实现利税50.2亿元,占到地方工业的比重为14.7%。如果加上依托石化业发展起来的精细化工业,利税总比重占到了三成。
“石化企业对地方GDP贡献这么多,哪能说砍就砍?”张先生告诉CBN记者说,地方政府一直是很支持地炼发展,比如他们厂所在的县就给予招商引资的项目5年房屋、土地使用税减免,同时还安排银行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关停,银行贷款打水漂,受损的还是政府。
张先生认为,政府治理地炼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扶持地炼继续做大做强,这对各方都有利。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地炼的继续壮大,会直接挤占中石油、中石化的既有市场地位。比如,中石化打算上青岛大炼油时,就对山东省政府提出了把建设大炼油项目与关停地方小炼油结合起来同步运作的条件,即所谓“上1000万吨,关1000万吨”。
地方政府一方,则早想好对策,为地炼企业好“婆家”来应对。继前期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正和集团、昌邑石化等6家地炼后,中海油成为了另一个重点拉拢对象。在本月7日,中海油与山东省潍坊市政府举行股权交接仪式,接过山东海化51%股份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地方政府这一招是以退为进,既为企业找到靠山,解决了地炼的油源、资金、管理等瓶颈,又将国家队与地方队的关停博弈,转化为两个央企巨无霸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夺市场,央企巨无霸可能会继续加强产能建设,最后得益的依然是地方政府。”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