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成不竭动力 临沂继往开来书写新卷
2009-9-13 12: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热土的秀美风光和五谷丰登的景象。
巍巍沂蒙山,耸立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激荡着沂蒙儿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激情。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以“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谱写了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的光辉乐章。在和平建设时期,光荣的沂蒙儿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已成为仅次于义乌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品批发市场。如今的沂蒙山区正以沂蒙精神,书写着更加恢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画卷。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沂蒙,一块红色的热土。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在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山东、华东局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这片著名的革命老区,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1938年至1939年,随着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蒙山区组建,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毁家纾难,支持革命。
这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党和人民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沂蒙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的曙光,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党和人民军队的身上,把全部的热情倾洒在党领导的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史料显示,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
在白彦争夺战、五井歼灭战、孙祖战斗、塔子山战斗、抱犊崮战斗等载入史册的壮烈战斗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军。罗荣桓指挥的抱犊崮战斗,苦战一个多月,作战3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200多人,粉碎了日军消灭115师主力的企图。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每一座山头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每一块土地都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在血与火的厮杀中,根据地部队和民兵有11万人伤亡,其中6万余人壮烈牺牲。
今年8月中旬,在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游人再次走进了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纪念馆的红色墙壁,斑驳陆离,杂乱地嵌着19.4万多颗弹壳,让人联想到当年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烈士的鲜血和不倒的红旗。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根据地军民生死相依,共渡难关,演绎了许多感人故事。在沂蒙山区,流传着一个“火线桥”的故事:孟良崮战役中,前面战斗已经打响,齐腰深的汶河水挡住了增援部队的去路,30多个妇女紧急行动,拆下自家的门板,跳进了湍急的水流,一个团的兵力硬是从女人和门板搭起的桥上火速通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妇女送子送郎参军,做军鞋,碾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涌现出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等。其中,“沂蒙红嫂”已经成为中国妇女拥军模范的象征,深深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跟着党走,建立新中国。浩浩荡荡的沂蒙支前大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我党我军战争史上亮丽的一笔。沂蒙根据地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是中国革命史上威武雄壮、精彩纷呈的一幕。陈毅元帅曾无限感慨地说,他永远忘不了山东人民的支援!
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为取得经济上的翻身,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努力改造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典型经验,因受到毛泽东主席批示并在全国推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莒南县王家坊前村的经验是社员投资,解决新建农业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给予充分肯定。
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作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毛泽东闻讯非常高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厉家寨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沂蒙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为了改变山区缺水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使鲁南苏北免除水患,尽得灌溉之利,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人民先后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为此,40万农民自愿离开祖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5年,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临沂人民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10年奋战,到1995年底,一举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沂蒙精神又一次得到大发扬。
继往开来科学发展,沂蒙精神成为不竭的动力源泉
沂蒙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精神融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沂蒙人民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说,沂蒙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沂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沂蒙精神成为临沂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构筑起了老区发展的新优势。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这里成为一块诞生奇迹的土地:临沂不是江南水乡,却碧水绕城,绿阴匝地,拥有48平方公里的城市水面,白天帆影片片、柳绿花红,夜晚华灯摇曳、流光溢彩;不是沿海港口,却“买全国、卖全国”,以物流产业和临港经济成为“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不是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却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头羊,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样板”。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每一个新到临沂的游客都感叹:以前总以为临沂是老区,贫穷、落后,没想到现在的临沂这么漂亮。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沂蒙老区的面貌日新月异,令人惊奇:
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行了整体脱贫后,10年间又在这些地区中率先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新跨越。2009年上半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1038.99亿元,增长12.1%,增幅居全省第4位,已超过2004年全年生产总值。
昔日主战场,今朝大市场。临沂商品批发市场2008年交易额达到538亿元,列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第二位。当初再简陋不过的“西郊大棚”,如今日客流量超过30万人,涌动着勃勃商机,赢得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美誉。
步入21世纪的最近几年,无疑是临沂发展最快、产业升级最为明显的重要阶段。沂蒙儿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GDP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由原来单纯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
临沂依水而生,依水而建,水资源占山东省1/6,仅中心城区就有8条河穿城而过。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的理念,3年来临沂累计取缔小淀粉、小化工、小电镀等项目5000多个,2008年全市万元GDP电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2位。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思路,临沂拦沂河造出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河规划建设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成为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工程。
如今的临沂,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沂河纵贯城市南北,沂河两岸是郁郁葱葱的广场园林,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经济欣欣向荣,城乡日新月异,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