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南打造“蓝色经济示范区”

2009-9-1 20: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这里,拥有156公里海岸线、3949平方公里海域和60平方公里滩涂,海洋面积是陆域面积的2倍。 
  这里,盛产海参、鲍鱼、对虾、名贵鱼类等海珍品,年实现经济总产值近50亿元,拥有一批“海”字号企业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
  这里,一个规划年总吞吐量3.7亿吨、泊位总数112个的深水良港正在加紧建设中,一座现代化的新港城正在从宏伟的规划变为现实。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省胶南市乘势而为,率先启动,向海洋经济强市快速迈进。
  董家口港区:
  “蓝色胶南”的引擎
  2009年5月31日,备受瞩目的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在胶南市正式启动,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及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揭牌成立。根据国家批复的《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港区被定位为国家重要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被确定为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功能区之一。董家口港区的全面建设,标志着胶南踏上了“以港兴市”的新征程。
  大港口带动大产业,至2020年董家口港区将初步建成具有8000万吨吞吐能力,年港口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现代化港区,初步发展成为国内干散货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进一步增强对半岛区域乃至山东省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成为青岛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
  8月10日中午,记者来到董家口港区建设工地时,机械轰鸣,桩声铿锵,自动装卸车来往穿梭,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轮番作业,一片繁忙的景象……青岛港码头、鲁能码头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石化LNG、香港现代货箱、非洲矿石接卸码头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从华说,胶南已启动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重点引进一批钢铁、冶金、能源重化工等产业项目,促进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生物制药是项目引进建设的重点,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山东半岛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是核心目标。
  谈到未来,李从华信心百倍:“到2020年,董家口港区将基本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临港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港口服务业为保障、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新港城。”
  依托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胶南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山东省船舶工业基地”,着力引进一批船舶、海洋工程及关键配件的设计、研发、制造企业和机构,突出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业,全力打造山东半岛重要的修造船和船舶配件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港口经营、船舶服务、船舶融资、海事保险、资金结算等航运服务业,着力引进和培植物流业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形成港口配套服务产业链。
  “转身”向海:蓝色产业群峰竞秀
  大海给胶南带来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也给了胶南丰富的经济宝藏。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说,胶南海域广阔,海产丰富,海洋产业起步较早,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强市富民的必然选择。胶南理应在山东省实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中走在前列,率先建设成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转身”向海,是胶南科学发展之需。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胶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胶南市积极落实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在坚持不懈地推进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先后谋划建设了临港经济开发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大学科研区等八大产业平台。
  自2003年开始,胶南就规划建设了临港经济开发区,如今累计入园企业已达143家,总投资达142亿元,其中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33个,形成了修造船配件、汽车零部件、家电电子、有色金属、橡胶(18110,-255.00,-1.39%)轮胎、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目前,以北船重工项目为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在加紧规划设立船舶零部件配套产业区,重点发展船用设备、舾装材料和船舶材料等配套产品,不断延伸和壮大产业链。
  灵山湾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有珍贵的山、海、滩、岛的资源组合和森林公园、城市湿地。为把其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示范区,近年来,胶南市不断强化灵山湾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理疗康体、文化体育等功能开发,加大招商力度,其核心区域————水城已有4家星级酒店开工建设,并成功引进了投资42亿元的今典红树林项目,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会展休闲度假酒店。
  大学科研区的建设已历时四年多的时间,已建成的青岛港湾学院目前拥有在校生1万多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产学研基地、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等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即将建设,3年内将形成5万在校生规模,成为服务蓝色经济、服务国防工程、服务船舶制造业发展的生产科研、生活服务保障平台。此外,胶南还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大学科研区内建设了职教中心,增强海洋专业学科办学特色,努力打造蓝色经济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到2013年,年提供涉海专业人才1万人。
  为把胶南的“蓝色名片”擦亮扮靓,自2005年以来,胶南市先后关停了化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15家污染企业,投资4亿元实施了化工区综合整治与产业提升工程,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市污水处理厂。这一系列举措,既促进了产业升级,又持续改善了海洋环境,久违的渔汛又在胶南近海出现。
  科技兴海:海洋产业正崛起
  贯穿胶南的海岸线处处呈现着勃勃生机,科技兴海的浪潮带来的是胶南市渔业的巨变。从远海捕捞到弃捕从养,从普通的网箱养殖到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胶南的传统渔业已变为现代设施渔业,如今已形成了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新格局。
  作为琅琊镇最大的渔村,西杨家洼村码头曾经历过年复一年的喧嚣与繁忙,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海洋资源的枯竭,渔民出海次数多了,捕捞量和效益却下降了。1997年,胶南市在全市推广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渔民积极响应,市镇两级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每个网箱补贴13000元。如今,西杨家洼村180户村民用上了170多个深水网箱,全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14万亩,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1616个,成为江北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工厂化养殖水体48.5万立方米、育苗水体10万立方米,产值超过两亿元,还建有青岛市第一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灵山岛皱纹盘鲍、刺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承担着鲆鲽鱼类国家级良种场建设和青岛市海参种质库建设项目。
  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新兴“蓝色产业”,代表着海洋经济的未来。近年来,胶南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城的辐射,不断拓宽发展新空间。
  我国海藻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明月海藻集团,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承担过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主导产品海藻酸钠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甘露醇生产能力已跃居全国首位。今年,将新上功能性海藻酸材料、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藻个人护理品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
  从今年开始,胶南市财政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采取贷款贴息、资金补助、贷款担保等方式,专项用于扶持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化项目以及沿海地热资源勘探,突出抓好海藻酸钠、甘露醇等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海藻精深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开发船舶、海岸工程、集装箱等特种专用防腐蚀涂料,实现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落户胶南的海水冲厕示范工程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课题,项目服务面积46万平方米,今年5月7日通过课题验收及科技鉴定,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新型海水净化絮凝剂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曾几何时,提到大海,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们重新面向大海,海洋不但是解决人类资源问题的新选择,更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片说明:
  从1997年开始,胶南市在全市推广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14万亩,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1616个,成为江北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下图为抗风浪网箱。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