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业:中国经济的动脉

2009-8-31 13:5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尽管与长三角地区造船业中心的距离不近,但重钢成为全国最大船用钢生产基地的梦想却并不遥远。“如果船板宽超过3米,采用铁路运输将极其困难,但重钢新区生产的任何规格的钢板都可以通过水运,非常方便地运到沿江所有船厂。”紧邻长江水道的地利,让重钢人信心十足。
  今年2月和6月,武汉杨泗、阳逻两港与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达航线相继开通,48小时通江达海,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运输时间的缩短便孕育着新的产业调整发展的机会。
  关注中国经济的走势,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和至南方各港的煤运价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这个30年前吞吐量仅2000多万吨的老港口,现在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枢纽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
  ……
  在中国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水运息息相关的场景依然是不胜枚举。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内河与沿海航道,不仅成为了我国煤、粮、油、矿等大宗货物运输的主通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同时,也对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虽然不能说是从无到有,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水运业的变化也足以称得上翻天覆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拥有民用轮驳船4525艘、40万载重吨、17万载客位、9万千瓦拖船,水路客货运输量很小,1949年的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只有1562万人和2543万吨,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内河航道里程共7.36万公里,泊位200多个,以通用件杂货码头泊位为主。
  水路运输因其利用天然航道,投资省、见效快,在50年代中后期,首先掀起建设高潮,川江整治、京杭运河扩建等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使内河航道里程增长很快。到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我国内河航道里程增加了84%,达到13.6万公里,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共拥码头泊位311个,内河主要港口生产型码头泊位424个,水路客运量、货运量达到23042万人和43292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7倍和13倍。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国家投资,且国家资金相对短缺,导致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始终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压船、压货、压港现象比较普遍,内河航道等级普遍较低、质量较差、自然航道缺乏维护。
  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则分别达到2亿人次和29.5亿吨,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倍、16倍。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1050个,是1978年的42倍,全国内河通航里程12.28万公里,是1949年的1.7倍,但其中等级航道里程6.11万公里,占总通航里程的49.8%,并基本形成“两横一纵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水运供给能力显著提高。除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矿、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外,在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和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也形成了沿江(河)港口带,而且内河主要港口面貌有很大改观,在长江、西江干线和长三角、珠三角水网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
  地位显著提升水运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可以从一些数字中看出真实。目前,我国水路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12%和63%。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武汉,水运承担货运量的比例是38%。解读这些数字,至少应该有两重意义。
  经过60年来的持续发展,运能大、成本低的水运在“北煤南运”、“北粮南运”、油矿中转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着主通道作用,尤其是水路运输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健全,它有力地保障了迎峰度夏和特殊时期的煤炭、原油等重点物资运输,确保了国家经济高效、安全运行。
  水路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煤炭、钢铁、化工、电力、粮食加工等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横贯7省2市的长江沿线,企业生产所需80%以上的铁矿石、83%以上的电煤,以及72%的原油全部依赖长江运输。正是依赖长江黄金水道,重庆、武汉、泸州等一批国际集装箱港口迅速崛起壮大,冶金、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产业迅速发展,长江水运对沿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组成部分之一的水运,受其自身运输速度慢、作业环节较多等因素影响,在与公路、铁路、航空等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中,也一度陷入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水运占地少、污染小、环境友好的特点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且在扩大国内需求和开发中西部等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内河航运沟通国内各区域经济的桥梁作用也日益突出,水运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扩大建设资金规模,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快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陆续落实。
  开放释放活力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内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水运和其他行业一样,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组织和运作模式。航线设置和运量安排全部由国家统一调度,水路运输增长较慢。
  针对水运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从解放和发展水运生产力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提出了“有水大家行船”、“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体和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航区限制和地区分割,使得运输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下放地方、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改革、依法治航、加强养护、征好规费、科学管理、保障畅通”的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方针,基本理顺了水运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港口的积极性,实现了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拓宽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国家也加大了资金投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人开始从事船舶运输,水运投资和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目前,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达10万家,港口企业1.6万家。
  在市场放开的同时,建立公平准入和竞争秩序,全面放开国内水路运输价格和港口内贸货物装卸作业价格,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与此同时,《海上交通安全法》、《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道管理条例》《海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配套管理规章相继出台,基本搭起水路交通法规体系框架。
  60年前,长江上只有少量的运输船舶;60年后,这条黄金水道已经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古老传统的水运业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已经、并仍将会焕发出更新的容颜。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