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要把“适度”化为数量指标

2009-8-24 23: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更加突出。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对于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稳固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经出现由冷变暖的积极变化,形势发展比预期的要好。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企稳向上。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只增长了6.8%,今年一季度又略有下降,同比只增长了6.1%;今年二季度GDP增长速度止跌回升,达到7.9%,上半年累计达到了7.1%。农业生产形势好,夏粮连续六年增产。工业扭转了增速大幅下滑势头,稳步回升。今年1—2月工业增长只有3.8%,到6月份增幅达到10.7%。消费品市场状况良好。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去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物价保持低位运行,通缩压力逐步缓解。农民工就业情况比预期的要好。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90%以上重新外出打工,且已基本找到工作,没有外出的农民工大都也已在本地就业。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
应该看到,国际经济严重衰退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好转,我国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老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外贸出口持续下滑,外贸形势依然严峻。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5.4%。
上半年贷款规模过大。2009年6月末,M2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和今年一季度分别高10.6和3.0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4.8%,比上年和今年一季度分别高15.7和7.8个百分点,达到1995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M0同比增长11.5%。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已远高于全年新增5万亿元的预期调控目标。
经济回暖主要依靠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民间投资还没有被带动起来。上半年,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同比增速达到41.4%,比上年同期提高22.1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只增长了34.3%,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减少2517亿元,下降2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3%,亏损额2347亿元,同比增长14.3%。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32.05亿元,同比下降2.4%。但5月份后开始恢复增长,5、6月份分别增长4.8%和19.6%。全国财政支出28902.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20.54亿元,增长26.3%。
当前宏观调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把握好政策的力度、方向和重点。
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在保增长中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国际看,各国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目前,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美国经济的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从国内看,我国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上升后的周期性调整,都要求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目标,也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在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支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大得多。因此,应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出口保险、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的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
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优化投资结构。当前,我国的投资增速已经很高,投资规模已经很大。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投资总额达到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5.3%,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7.6%,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长期保持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绝不能为了短期刺激经济增长而又回到粗放、低效率的投资模式上去;绝不能为了尽快上项目而乱投资,造成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和宽松的贷款环境有直接关系。我们需要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把“适度”具体化为数量指标,以便在实践中容易把握。否则,将来不仅会形成金融风险隐患,而且富余的资金会流入股市、楼市,过度推高资产价格,快速形成通胀压力。
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应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并把扩大消费的长期目标和短期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机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公共教育和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积极利用经济收缩期价格涨幅缩小的时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在对经济造成损害的同时,也提供了进行强制性调整的时机,是产生新机遇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严重影响环境的企业;鼓励企业兼并,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改革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