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交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2009-8-24 11: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铁路交通作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应该适度超前发展。如今,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铁路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铁路迎来了建设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我国铁路60年的发展变化,用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话讲,铁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我国铁路发展较慢,与发达国家铁路差距很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路网规模来看,到今年底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可望达到8.6万公里,超过俄罗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铁路在世界铁路坐标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电气化率、复线率均达到50%以上,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初具规模,铁路“瓶颈”制约状况要得到基本缓解。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2公里以上,建成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展望未来,王勇平满怀信心地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我国铁路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目前铁路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用4年时间跑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铁路通车里程从建国初的1.1万公里,到2008年底的8万公里。从运行速度只有几十公里到运营速度达时速350公里的世界高速铁路之最。从铁路经历6次大提速,到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中国铁路交通用四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京津城际铁路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跑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成为展示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中国名片”。 
  王勇平在做客中国经济网品牌访谈栏目“中经在线访谈”时,用“翻天覆地”这四个字形容了我国铁路交通60年来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部署,铁路部门紧紧抓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推进铁路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虽然我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王勇平很冷静地指出,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快速发展对运输的需求来看,我国的铁路总量还是不足的。“即使到2020年实现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成12万公里以上的铁路网,我国铁路密度仍低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繁忙干线基本才是4线,还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今明两年,我国将争取批准新建铁路2万公里左右。到今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8.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此外,目前已经有91座现代化铁路客站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国将有800多座新客站投入运营。 
   铁路交通支撑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内陆深广,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不对称,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很大。因此,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一直处于骨干地位,是连接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大动脉。“铁路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而言,起着保障性的基础支撑作用。铁路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王勇平如是说。 
  王勇平介绍说,经济发展滞后和贫困地区的共性之一就是交通不便、缺乏与外部经济的沟通联系,使得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产品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而这些地区一旦被铁路网覆盖或辐射,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铁路网向贫困地区覆盖,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最经济的运输服务,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促进观念转变。铁路建设中,还可以增加沿线人民就业,有效拉动当地消费,通过消耗当地物资,增加当好收入。 
  王勇平举例到,贵州,去年人均GDP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但是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加快贵州铁路建设,不断增强贵州的“造血”功能。去年10月,贵阳至广州铁路开工建设。到2011年这条铁路建成后,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22小时压缩到4小时左右,使西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用最便捷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贵广铁路还与既有的和正在建设的贵昆铁路、兰渝铁路相衔接,使西南地区西进东出、北上南下更加快捷方便,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贵州贫困地区的发展。 
  “因此,‘修一条铁路,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2012年将进入城市1—8小时生活圈 
  据了解,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从路网建设来看,我国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调整规划,以建设客运专线、区际大能力通道、煤运通道、西部开发性新线为重点,加快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新线3万公里,投资2万亿以上。今明两年,我们还将争取批准新建铁路2万公里左右。到今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8.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再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到了2012年大规模铁路建设就将步入更丰厚的收获期。”王勇平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有91座现代化铁路客站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国将有800多座新客站投入运营。届时,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将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 
  具体来看,以北京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涵盖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城市;2小时经济圈涵盖郑州、济南、沈阳、太原等;3小时交通圈涵盖南京、合肥、呼和浩特、包头、长春、大连等;4小时交通圈涵盖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5小时交通圈涵盖南昌、长沙、重庆、成都、兰州、宁波等;6小时-7小时交通圈涵盖广州、深圳、福州、厦门、贵阳、银川、西宁等。 
  到那时,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基本形成,能够辐射我国70%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人口达7亿多。除北京以外,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都将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交通圈,与邻近省会城市都将形成一至两小时的交通圈;各大中心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也将大幅缩短,1000公里左右可实现“朝发夕归”,2000公里左右可实现“夕发朝至”。 
  王勇平表示,对于生活在这样快捷方便的铁路网服务区域内的人们来说,铁路将成为他们中长途出行的理想选择。“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将适应老百姓的需求变化,努力在完善路网结构,扩充运输能力,改善设施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未来3年铁路建设投资每年至少产生7万亿经济效应 
  8月10日,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表示,未来3年铁路建设投资计划表已经敲定,平均每年投资资金都将在7000亿以上。王勇平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到,“2009年,我国铁路计划完成基建投资6000亿元。根据定额测算分析,完成这一规模的投资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能够提供600万个就业岗位。另据专家分析,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最高1:10的拉动效应,每年数千亿元投资可以产生数万亿的经济带动效应。”据王志国提出的,未来3年铁路建设投资平均每年都将在7000亿元以上推算,我国未来3年铁路建设投资每年至少将产生7万亿经济效应。 
  王勇平表示,“未来几年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确实令人鼓舞,而这些投资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辐射作用和拉动效应更为乐观。”王勇平说,一般来讲,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铁路建设投资本身对增加国民生产产值、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二是铁路建成通车后,因运输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带来运量增长、运输费用降低、客货在途时间节约等由旅客货主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因缓解运输“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而对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拉动效应。后者较前者来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2012年铁路交通”瓶颈”制约现象将基本消除 
  2003年以来,我国铁路客货运量实现了持续大幅度增长。我国更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居世界第一。 
  王勇平指出,铁路提速是加快发展和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在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同时,把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作为扩充铁路运输能力最现实的途径,在1997年至2002年先后四次大面积提速的基础上,于2004年、2007年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省会城市之间,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年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普遍压缩了一半。通过第五、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铁路运输能力提高50%以上。” 
  通过在既有线上提速,我国铁路交通有效地扩充了铁路运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力紧张的矛盾。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瓶颈”制约问题,还必须加快铁路新线建设。王勇平表示,“这些年来,我国在提速扩能的同时,立足于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加快新线建设,建设了一批高速铁路、区际大能力通道。我们比较有信心,经过不懈努力,到2012年,‘一票难求、一车难请’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铁路‘瓶颈’制约现象基本消除。”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