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国流通产业60年

2009-8-22 1: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第一节 60年我国流通业成就回顾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国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计划经济的近30年,以及改革开放30年,60年来经历了10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流通初步探索的前30年
1.1949-1956年——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并存时期。即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没收官僚买办的资本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有商业,扶持和壮大新中国建立前已有的供销合作社商业,对私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5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结构:(1)全民所有制商业;(2)集体所有制商业;(3)个体所有制商业;(4)民族资本主义商业;(5)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2.1956-1957年——4种经济成份商业并存时期。即:(1)全民所有制商业——主导地位;(2)供销合作社商业——国营商业的助手,在农村市场居主导地位;(3)城镇合作商店与其他合作商业,公私合营商业逐渐成为国营商业;(4)个体私营商业——起补充作用。
3.1958-1960年——供销合作社商业由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个体私营商业也“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形成单一国家所有制商业,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条件下,一度关闭了农村集市贸易。这一时期商业结构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阻碍了商贸流通业的正常发育。
4.1961-1965年——在经济调整中又重新恢复了“主体——助手——补充”的商业所有制结构:全民所有制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助手,个体私营所有制商业为补充的结构,同时开放了集贸市场,这促进了当时流通业的发展。
5.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的商业所有制结构,这一时期将三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变为单一所有制商业结构,再次关闭了集贸市场。
二、社会主义现代流通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严格的国有体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从单一的百货业态到诸多业态百花齐放,从“三级批发、三个固定”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到“三多一少”流通体系,从统购派购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30年,中国流通业跌宕多姿、精彩纷呈,其体制、商品、商人、业态、市场、渠道、观念的变化都让世界为之惊叹。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开放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甚至比邻国的日本和韩国开放程度都要大。在流通领域,一个改革的过程,一个开放的过程,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流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流通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
这一阶段商品流通改革的重点是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具体而言,包括国有商业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所有制改革,非公有制商业企业的发展,调整和改革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改变了国有独家经商和渠道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年)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政策和相关理论研究指引下,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商业管理体制、企业内部体制、批发体制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正式形成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3)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1992-2000年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更为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多样化,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益现代化、科学化,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同时出现了超级市场、便利店、货仓式超市、专卖店、邮购、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业态。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体系初步框架基本建立,同时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上达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培育商品市场的目标。
(4)流通体制改革深化阶段(2001-2004年)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多种所有制结构,大型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商业流通格局。这一阶段的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和规范商品流通市场展开。
(5)流通业全面开放阶段(2004年12月至今)
2004年12月11日,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至今,零售业发生了4个变化:(1)外资商业企业数量大增。(2)外资进入批发多以独资为主,进入零售连锁多以合资为主。(3)外资除了进入大卖场业态后,也相继进入了百货和专卖店等业态。(4)港澳台等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量涌入内地。由于外资带来了先进的业态和经验,对于零售业更多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5年来,中外零售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外资争先恐后地进入,内资加紧跑马圈地。大型内外资企业之间几乎不约而同地采用并购重组等资本手段迅速扩张,市场不断整合,强强联合的并购案例增多,并还将持续。诸多区域型零售企业独霸一方,全国性商业连锁集团也在扩张中不断深耕细作,城市内商圈与商圈的竞争、店与店的贴身博弈现象共同存在,多寡头现象渐显。
同时,在企业经营主体竞争之外,随着零售、批发的共同开放,我国的零售业态日益丰富,目前实际经营业态已经超过30多种;信用消费、信用交易、远期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逐渐增多;商品种类大幅增加,文化附加值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一个稳定、多样化的商人群体;而且商业企业通过主板、香港以及境外上市,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成功对接;城乡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市场的繁荣程度前所未有。
至今已经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虽然目前内外资之间,外资与外资之间、内资之间都存在竞争,但也应该形成一种认识,那就是内外资企业是一个相互竞争、合作的关系;在一个商圈内,应致力维护商圈的生态和谐,共同生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形成中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在不同的业态,各自的优势领域不同;而且内外资都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并会始终持续,不同的是这种竞争将更加透明、公平。
30年来,我国基本实现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具体来说,截至2006年底,在商品零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5.3%,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4.7%。在农副产品收购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7.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2.9%。在生产资料销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2.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7.9%。
第二节 60年我国流通业基本经验
一是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采用了苏维埃计划经济体制,在流通领域也采用了其计划经济的商业体制,这在当时短缺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一个联合国官员所说,“中国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同时保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
二是后30年来在体制上探索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而言,要完成市场化的改革是无比困难的。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通领域成功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
三是20多年来在流通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1987年10月10日肯德基第一家在北京开业,到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进入中国,到1992年对外开放零售业试点,到2001年进入世贸组织,到2004年全面开放流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流通业引入了新的理念、资金、技术、管理、业态,对促进我国在短短的30年发生深刻地变化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四是运营机制上流通企业转变运营机制。大中型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1984年7月25日,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了特有的“流通板块”,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大批中小型流通企业改、转、租、卖、合资、上市,
五是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流通领域,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流通领域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的分配制度。流通领域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同时也坚持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干预,形成一个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的竞争环境,对主要商品进行监测,建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储备。
六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流通业。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流通业经营环境、物质技术设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使用等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流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流技术、资金流技术、消费流技术等得到了普及和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七是重视农村市场网络建设。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实践来说,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物流的标准体系、信息体系、市场体系、通道体系、国家宏调体系。农产品物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务部“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百百万万”工程,质量检验检疫总局“5520”工程,商务部“信福工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新网工程”等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工程很庞大,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了重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三节 60年我国流通业主要问题
一、过于强调计划性与过于强调市场性
前30年过于强调计划性,否认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对经济的作用,经济活动不活跃;后30年过于强调市场性,零售领域的过度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秩序混乱,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
二、流通领域宏观调控职能协同性较差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流通行政管理部门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流通宏观管理体系。但是,政府对流通宏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到位,流通领域宏观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主导性的政府管理机构体系,当前,针对我国商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对各类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以及药品、文化用品等商品的管理过程中,商品流通宏观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分别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药监局、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管理总局、卫生局、交通部等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依然存在政出多门,相互重叠,互相扯皮的问题,人们经常说,“10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10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块面包!”
三、流通领域条块分割十分严重
改革开放30年,但是在国内贸易方面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仍然十分严重,地区分割表现为商品在不同的地区流通过程中受到限制,地区之间流动十分困难,城乡市场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部门分割表现为国家发改委管进出口配额、农业部管农产品、商务部管流通、文化部管图书音像、药监局管药品、卫生部管食品等,条块分割导致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磨擦系数较大。
四、工商关系没有理顺
工商关系存在许多矛盾,如零供关系恶化,生产与流通矛盾较多,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前零售业存在的“飞行加油模式”十分严重,即占用供应商的商品、收取进场费、延期付款、拖欠货款。
五、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是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我国流通企业的主体是中小流通企业,约占全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并提供大量的就业,这是中国流通企业的特点,但是流通企业大型企业不多,且竞争力不强。
二是流通企业之间关联性差,组织结构松散,我国许多流通企业在传统体制下生存发展起来,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与现代化流通不相适应,如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配送相对滞后。
三是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城市与乡村流通网络的不合理,使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流通渠道不合理,流通环节不合理,流通成本较高,流通领域的损耗较大。
六、信息化程度较低
一是流通产业的信息水平较低,许多流通企业采取传统的流通经营方式,现代流通科技采用较少,许多现代流通科技的成本太高,许多中小流通企业难以承受而被迫放弃。
二是信息化投入不足,许多中小流通企业人财物资源相对缺乏,而许多流通企业采用ERP成本较高,又希望“小而全”,使有限资源更显得不足。
三是网络营销不充分,许多中小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基础薄弱,又缺乏网上交易的理念、科技、管理、人才等,采用传统营销方式受到限制。
七、经营方式落后和观念落后
许多流通企业主要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没有采用。许多流通企业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参与市场竞争、注重企业形象等经营理念,而这洽洽是21世纪市场竞争最需要的。
八、国际化程度较低
流通企业应按市场经济规律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后,许多国内贸易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外贸企业的国际销售渠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九、在加快经济运转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我国流通企业资金周转率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大型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2.3次,而发达国家流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达到20次以上。
十、农村流通主体缺位
所谓农村流通主体缺位,是指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组织的家庭化、分散化、小型化,导致2.4亿家农户分散生产和经营,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生产的逐渐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趋势过程中的农村流通主体缺位,许多农户参与产品流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化过程中,农民居于弱势地位,利益不能够得到保障,甚至出现龙头企业欺负农民的现象经常发生。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在根据地时期就已建立起来的供销合作社体系趋于完全瓦解,直到改革过程中又重新建设新的合作经济,然而真正复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十一、流通领域的过度竞争十分严重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流通领域又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在流通领域过度竞争十分严重,存在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现象,而导致商业同业损害十分严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竞争流血现象”,如南昌天虹商场2007年“11.4恶性杀人事件”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在竞争过程中不讲规则,不规范的价格竞争十分严重。
十二、流通领域布局与规划滞后
流通领域布局与规划滞后,导致许多商业网点出现过度“空间不均衡”、重复建设趋同投资问题更趋严重,在一些城市中央商业区出现过度的竞争和混战,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郑州二七广场“商战”、重庆解放碑“商圈大战”、南昌的“天虹商场事件”等均出现过震惊全国的商战,甚至出现流血事件,许多跨国流通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甚至在某些环节、某些区域、某些领域控制了中国的流通经济。
十三、会展、节庆经济泡沫增加
各地打着会展经济、节庆经济的旗帜,使得会展经济、节庆经济蓬勃发展,导致重复开会——颁奖、庆典,洋节、土节、造节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地方官员成了“会议领导”,各地争抢名人——使得李白、杜甫、诸葛亮、屈原、陆羽等“古人家乡”增多,一个古代名人出现好几个家乡,使得企业无所适从,成为“会议经济”的受害者,也使得商业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十四、盲目追求“中国”头衔和大规模圈地
许多地方盲目建设规模巨大的商业设施,如建设规模巨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购物中心,争抢“中国”头衔和规模,违法挤占大量的耕地、投资大量的资本、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有场无市”,形成“空壳市场”、“空壳园区”等。
十五、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一些企业盲目追求股份制、上市,导致大量的商业成本浪费十分严重,企业为了上市圈钱,盲目追求股份制或者上市,而为了控制上市规模和速度,一些政府部门又设定许多台阶,甚至“设租”,使得上市过程中成本较大,甚至动则上千万元投资,增加企业负担。甚至有的企业认为一股就灵,用产权制度改革代替了传统的企业管理,使得有的企业管理出现严重的倒退现象,甚至管理落后计划经济的管理,股权激励也还秀不完善。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这一目标尚未真正实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