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全面进入海岸经济时代

2009-8-15 15:5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后,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构成的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些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新一轮沿海开放战略已逐步完成。 
  专家认为,加快沿海经济带发展,要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发挥沿海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已初见成效 
  自5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于近日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呈现出全面开花态势。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促进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把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到实处,在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来,国家在区域政策方面着力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努力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各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对地方发展的具体指导。通过组织制定省级或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规划或政策文件,细化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指导各地方明确发展定位。 
  另一方面,努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分类管理,对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城市群、都市圈,鼓励其继续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实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沿海经济布局基本形成 
  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批准广西北部湾、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发展规划,这是完善沿海经济布局、应对世界经济调整的重大举措。除此之外,2008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接近3万亿元;海洋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万个;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一系列的数字与事实都在表明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 
  “通过国家、地方层面的规划来启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由点带面,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这样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他表示,“目前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网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已经日益普遍。” 
  今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有五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大动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后,现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已经是‘全面开花’,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中国新一轮的区域改革试验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陈维继续分析。 
  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的基本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 
  “‘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区域经济成为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日益显现。不仅是北部湾,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6省均以一个局部的经济总量带动着周边一大片省份的经济发展。而内地则形象地成了沿海经济发展的‘后花园’,沿海经济的布局体现了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总战略,这些地区高效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沿海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完善中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陈维分析道。 
  事实上,在我国沿海划分的经济区域中,这些沿海城市带无一例外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担负着承南启北的作用。比如淮海经济区,它地处沿海中心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全国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其本身就是具规模的市场。这个区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的接力站的重任。 
  这一轮沿海大开发的典型特征是以临港的重化工业为主体,主要是钢铁、化工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等,它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区域产业结构,这种调整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目前重要的原材料资源大进大出的特点。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区域,这些地区一定要注重发展一些技术比较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其次,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提升化,对技术进行升级,尤其是发展一些能够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我们应该对沿海地区的功能定位有更清醒的认识。”陈维告诉记者。 
  差异定位构建特色沿海经济 
  “区域经济不能走结构雷同的发展模式,否则就要为此付出重复投资、资源大量浪费等沉重的代价。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从根本上讲,要通过提高区域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而区域竞争力要依靠市场竞争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专家陈维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内的市场竞争主体应遵循经济规律办事,需要做大做强的企业就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做大做强,从而培育出一批骨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依靠企业集群推动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通过发展企业集群,把众多的大中小企业凝聚起来,发挥它所具有的能量聚集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不仅如此,要想提高区域竞争力,就必须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应依托当地城市群优势,应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特色优势,凸显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外向型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强等优势。例如:东营作为山东省的窗口城市,应发挥其特有的窗口城市功能,凸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金融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黄三角地区的迅速崛起。 
  在环渤海地区,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借力环渤海经济圈的协作优势、港口经济优势、海湾经济优势等,积极推进综合开发。尽快打造出优质农产品(10.67,-0.58,-5.16%)加工、能源和煤化工,以及重要的建材和商贸物流集散地等优势,同时要做好与沿边省市的经济合作、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区域专家认为,沿海地区应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因为差异化本身就是特色与优势。沿海地区的差异化应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差异化、企业集群的差异化、产业链的差异化、外向度的差异化等等,从而形成内外有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化优势、规模化优势、创新优势,并可将产业链在区域里相互延伸,达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这样既可避免产业结构雷同、产品“内耗”严重的不良现象,又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加强区域内的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之目的。 
  此外,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还要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政府研究机构要强化研究,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同时,还要加大机制和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有效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沿海地区,使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向沿海地区倾斜。 
  (陈文喜) 
  优化沿海港口布局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 
  港口经济作为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型经济,在一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使港口经济率先与世界经济接轨,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随着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大流通,将明显带动商品进出口的增加,这就极大地扩大了港口的吞吐量。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按照其规则和国际惯例,继续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同时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限制,鼓励对包括港口、铁路、管道设施等建设投资,并为顺利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这些无疑将有力刺激外商对港口建设,特别是对运输体系的投资,这就为我国港口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我国服务业、金融、保险等领域对外资的逐步开放,港口城市作为港口经济的首要载体和港口的直接依托,凭借其明显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吸纳到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开展。同时,我国将依据国际准则,进一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和完善相关政策,修订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确立。显然,这些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都将为港口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港口经济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尚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存在,所以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港口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其涵盖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更存在南北发展的明显不平衡问题。因此面对来自世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我国的港口经济发展还略嫌不足。所以如何应对经济一体化带给中国港口经济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经济专家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要从三点出发: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了解和掌握国际准则和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准则又适于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涉外法规体系。 
  其次,进行战略创新,有效地整合港口资源,以变应变,适应国内国际大市场,搞好现代大流通体系。科学地进行港口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与市场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把握国际化的市场动态基础,进行战略创新,使港口经济的发展适应国内国际的大市场。 
  另外,要优化沿海港口布局,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港口,尽快抢占国际航运干线的有利位置,提高枢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应从以项目审批作为主要调控手段逐步转变到由市场配置和优化港口资源。同时致力于优化港口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进入,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