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的明珠——芜湖港

2009-8-13 0: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欧业群 孙凤山
    芜湖港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港口。改革开放以来,芜湖港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而又可歌可泣的强港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由于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港口连续8年亏损,一度成为长江全线最差的港口之一。1996年,以党委书记、局长孙新华为首的芜湖港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危难之时的芜湖港终于拨开了迷雾,走出了泥淖,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当年实现扭亏为盈。从此,芜湖港开始了一年一大步、一步一个脚印、连续14年盈利的辉煌征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从生产萧条、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的不景气港口跨越到长江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安徽外贸主枢纽港、集装箱全国大港,并将成为长江全线最大煤炭储配中心;从传统装卸、仓储、中转服务跨越到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汽车滚装、旅游客运、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实业投资、信息服务……
观念一变天地宽
    1996年是芜湖港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行伍出身、在公安战线摔打了十几年、政绩卓著的孙新华受命担任芜湖港党委书记、局长。经过深入调研,当年,孙新华主持召开了芜湖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政联席会,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次会议制定了走向市场的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伴随着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港口迈出了奋力崛起的步伐,当年实现扭亏增盈目标。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结合部的芜湖港,主要担负着安徽四矿及山西、河南煤矿煤炭至长江中下游电厂中转任务以及芜湖及经济腹地外贸、内贸货物中转任务。14年前的芜湖港,煤炭、外贸这两大主业实际中转量分别只有中转能力的四分之一,生产陷入萧条之中。长江著名的 “三口一枝” (南京浦口、武汉汉口、芜湖裕溪口、湖北枝城)的裕溪口煤码头,出现了码头等煤、等船、有车卸不下等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尴尬现象。面对这种窘境,孙新华在钻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一面扎进基层和生产现场,一面走访客户和货主,而后提出了煤炭和外贸中转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和工作策略。煤炭中转战略指导思想:“向两头延伸,抓中间环节。”所谓“向两头延伸”,一方面,是指向货主和用户单位延伸,不断开辟和扩大煤运市场,增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向煤矿延伸,做好煤炭中转运输的源头矿发运工作。抓 “中间环节”是指必须紧扣铁路运输这一关键环节,包括强化港口 “内功”,确保煤运生产的顺畅。具体地说,就是扮演好双重角色:对电厂、燃料和石化企业,当好燃料采购处处长;对煤矿,当好供销处处长。同时,做好铁路方面的工作,使物流链上、下游之间顺畅快捷。
    这看似简单的 “两头延伸”理论,使芜湖港从一个松散经营的货物中转集散地,发展成了具备接卸、仓储、配送、加工、信息处理、市场交易及产品展示功能的 “第三方物流”中心。
    同时,由于推行 “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使美好的蓝图、至高的目标得以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这无疑给萧条的生产注入了强心剂。14年的生产经营实践证明,这些最早涉及物流的经营理念既是科学的,更是超前的;既是统揽全局的,更是操作性很强的。14年后的今天,港口规模、中转能力不仅翻了几番,实际中转量逐年以较大比例增长:2008年与1995年相比,芜湖港货物吞吐量、外贸量、集装箱量、到煤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9%、32%、33%,2007年还一举跨入全国集装箱大港行列。即使遭遇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从2009年3月开始,港口集装箱生产仍呈现出回暖迹象,环比呈增长势态。
    “市场不同情弱者,也不相信眼泪。”孙新华分析市场时,语重心长地告诫高管成员和广大员工,“市场只钟情有心人。”他指出,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走向。宏观上,港口是现代物流链上的重要节点,
    发展现代物流有
    很多得天独厚的优
    势,以港口这个节
    点辐射市场这个大盘
    子。微观上,港口自
    身要优化管理,制定一
    系列适应市场的工作方针
    和规章制度,即 “一切为了市场、为了一切市场、为了市场一切”。他善于运用辨证统一思想贯穿生产经营理念,这得益于他牢固的哲学思想根基和深厚的市场洞察能力。为此,他提出了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特”的经营理念。
    在经营上,孙新华把 “诚信为人”的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里,将 “诚信服务”理念渗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港口在长江全线率先推出船板交货、24小时承诺服务制和煤运全程 “星级”服务,靠信誉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港口品牌。
管理到位万事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芜湖港14年发展变迁史,就是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演进史。
    14年来,作为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孙新华带领港口广大员工面向市场抓管理、适应市场求效益、走向市场谋发展,走过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三个阶段。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对此,孙新华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一流的企业不仅能够制定标准,更能够持之以恒地执行和完善标准。”他从企业管理的基础入手,主持编辑了60万字的 《港口管理制度汇编》等3本 “蓝皮书”。而后,又主持编辑出版了约220万字的 《芜湖港企业标准》 (内容涵盖港口的工作、管理、技术等各方面,共计有标准691个),并通过了省级企业标准体系评审验收。在全国港口行业中,率先获得质量、环境、健康 “三标一体化”认证。2004年还被评为安徽省惟一的全国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05年在原标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编辑出版了800多万字的 《芜湖港管理制度汇编》,并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全港上下已形成按制度、按标准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成本控制上,实行招议标、考核否决制度,努力打造节约型港口。几年来,每年都节约、控制成本数百万元。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交通部、长航局、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位哲人说过,有一种财富叫人文,有一种人文叫关怀,有一种关怀叫培养。对一个企业来说,培养意味着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14年来,芜湖港十分重视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建立 “知识型员工、专家型管理者、运筹型管理团队”作为管理战略内容之一,一直致力于打造出一个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和谐一致的学习型企业。近年来,港口平均每4天就有一个职工培训班,每年还根据工作需要和发展要求将部分员工送外培训或提供深造机会。尤其是2009年,芜湖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进行全员素质教育。
    港口近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愈来愈多地体现出人文情怀。2004年,港口彻底改制,转换劳动机制,全体员工都在一个平台上,都能靠自己的责任心和聪明才智去实现自我价值。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没有一名职工买断,没有一名职工上访。这次改制,被芜湖市人民政府、交通部长航局作为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范例推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持续发展后劲足
    “企业发展无顶峰论。”尽管港口业已成为长江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集装箱中转及外贸主枢纽港,港口通过能力已达2000多万吨,跻身于全国先进大港行列;尽管企业效益指标连续14年盈利,年上缴税金4000多万元;尽管企业总收入比14年前增长了5倍多、企业净资产增长了13倍多、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多,但芜湖港远没有满足。孙新华常说:“一艘企业的航船在市场的海洋里劈波斩浪,稍加松懈,就会被大潮无情地抛弃。惟有鼓满前进的风帆,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超前性思维、超常规工作”,是他倡导的企业精神。
    靠着这种信念、精神、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芜湖港于2000年成功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组建了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3月28日成功上市。上市公司始终规范运作、业绩优良。在历次巡检中,受到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一致好评。
    靠着这种信念、精神、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芜湖港制定并实施了 《芜湖港发展战略研究》和 《芜湖港 “十五”、 “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孙新华给芜湖港的发展定位是: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力求在物流链上实现集团化,最终向海外发展。按照港口发展战略,芜湖港改扩建了朱家桥3号泊位,建成了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形成了10万标箱生产能力。对裕溪口煤码头进行了更新改造,使煤码头由600万吨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还对朱家桥15、16号码头进行技术改造,使外贸码头通过能力从26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与上海港强强联合,组建了国际物流公司。2004年,芜湖港又成功并购了濒临倒闭的原安徽省林业厅所属的裕溪口贮木场,既拓宽了港口业务,并顺利建成了安徽省“861”工程项目之一——裕溪口配煤项目配套工程,一期工程于2006年底完工,2007年初试生产,新增吞吐能力300万吨,确保了 “十一五”期间省内电煤外运发展需求。
    靠着这种信念、精神、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芜湖港仅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实现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两年半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专用码头 (一期)工程,并使该工程设备一次性调试成功,为再造一个芜湖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工程总投资2亿多元,建设规模为两个5000吨级、兼顾10000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0万TEU,最大通过能力20万TEU。该工程投产后,将成为芜湖口岸和400公里皖江上第一座现代化集装箱专用码头。
    此外,芜湖港狠抓信息化工作,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港口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改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芜湖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目前初步形成了芜湖港-上海港-国际港口的现代集装箱物流链,逐步形成了与国内外相连通,水运、铁路、公路相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和服务系统,建立起了与政府管理部门、外贸、中介企业、金融、税务等支持保障体系相联接的联运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芜湖港建立了安徽省首家口岸物流监控系统,为客户从多个途径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港口物流服务。为建成集储运、配送、装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港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5月26日,芜湖港与淮南矿业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将合作建设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项目。该项目总体规划能力为500万吨煤炭堆存能力和5000万吨煤炭中转能力。其中,一期工程形成堆存能力200万吨,配煤和港口中转能力均为2000万吨;二期工程新增300万吨堆存能力,新增配煤和港口中转能力3000万吨。
    靠着这种信念、精神、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芜湖港 “十一五”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积极融入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抢抓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机遇,打造一个经营理念超凡、企业精神领先、企业价值观鲜明,实现文化管理的现代化港口;建立一个以商务、信息、物流 “三平台”为基础,以朱家桥、裕溪口、综合物流等基地为重点、实现大集团模式的物流企业。力争通过 “十一五”努力,最终实现再造一个裕溪口煤码头、再造一个芜湖港的宏伟目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