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崩滑”冲击波:震后防御应以公路为重

2009-8-13 0: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大渡河汉源县境内的堰塞湖造成的险情,至今仍未彻底解除。 
  事发8月6日23时30分,一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垮塌的山体将10辆路过的车辆击入大渡河。此后快速形成的堰塞湖将激流阻断,下游波及区域居民紧急转移。 
  汉源县政府新闻办通报说,此次灾害造成的死伤和失踪人员中,大多数系乘坐北京至攀枝花K117次列车从乌斯河火车站下车转乘的务工人员,途经事发地点恰遇山崩及其巨浪袭击。 
  10日下午,记者从距事发现场5公里的汉源县万工乡前线指挥部获悉:将在当日晚些时候进行第二次爆破。 
  此前,8日19时20分,崩塌遗留的约1万立方米危岩被成功爆破,严重影响抢险工作和省道306线施工作业的安全隐患被消除。但崩塌所产生的大渡河猴子岩壅塞体仍需进行爆破。 
  未来三日仍是多雨天气 
  “虽然壅塞体目前已经开始溃决,但是目前坝体的缺口很小,一旦遭遇连日的暴雨,水位会上涨得很快,仍然将高于坝体,所以第一次爆破部分只消除了山体危岩的隐患,但是无法完全排除险情,所以目前的应急预案中爆破方案占据了主导。”汉源县新闻办的张勇主任表示。 
  四川省气象台10日发布的气象信息称:未来三日,西南地区大部仍是多雨天气,雨季的到来使得未来大渡河上防汛以及壅塞体造成的河流阻断险情变得更加不可预知。 
  此次塌方发生在雅安市汉源境内的省道306线K73+000~K73+300处,因山体高位崩滑,发生大面积滑移,水平断面宽达330米的山体从约160米的垂直高度崩滑至大渡河,近40万立方米山石冲击到大渡河内形成巨大水浪冲击对岸山体,形成大渡河左右岸崩滑,导致合龙,形成大渡河上罕见的堰塞湖地质灾害。 
  在垮塌点下游有还未完工的瀑布沟电站大坝,垮塌前瀑布沟电站入库流量约2700立方米/秒,垮塌后入库流量为220立方米/秒,流量锐减。 
  目前,现场危岩体在实施爆破之后,呈阶梯形坡状,暂时稳定了其余岩石体。现场的专家称,将三处危岩体清除后,除了地震、暴雨等巨大影响,这里在常态下不会再出现山体崩塌。 
  雨季的脆弱 
  因为修建瀑布沟水电站,原铺设在两岸山体谷底的省道306老路,被迫从淹没区上移至半山腰处。 
  “一般而言,山地公路出于安全的考虑,都会在谷底铺设,这样坡度比较平缓,事实上汉源属于地震波及区域,地震对当地的山体结构有一定影响,但306省道改道新修,这样使得原有的山体破坏程度加剧。”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晓表示。 
  汉源县当地规划:在原来路线的上端垂直高约100米处,修建一条新路。事故发生时,这条新路线正在修建,车辆继续沿老路通行。滑坡造成约330米的老路和新路均被山石掩埋。 
  早在今年3月,有关方面已经发现岩体有安全隐患,并通知施工方注意防范。现场专家告诉记者:在此次事故发生之前,事发地已经有多起小规模山体滑坡。 
  灾害发生的地点在大渡河大峡谷,是中国最大型的河流上最为典型的嶂谷和隘谷,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几乎全为河槽占据,河滩不发育。在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专家在现场调研后认为地震再次破坏和松动了岩体,造成高位岩体更加不稳定,加剧了地质环境的脆弱性。 
  地质学家范晓曾经在地震之后,对大渡河岷江一带遭遇地震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闸坝、厂房等水工设施所在的河段以及库岸区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地方恰恰也成为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地段。 
  “根据其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的实施必然要对原有山体或坡麓进行大规模开挖,从而破坏了山体斜坡原有的安息角度,从而使山体失稳或具有潜在的失稳趋向。”范晓说。 
  中科院山地所成都分所博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委会主任乔建平在去年的一次灾后调研中指出:四川省内受地震影响区域可能有2万-3万处危险区域,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都江堰-汶川的公路,以及大渡河沿岸的省道306,两侧已经是密密麻麻遍布泥石流高发地带。 
  在乔建平的办公室里,放了许多张1:35万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域地图,每一天都要更新一张,上面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标注的红点一天天增加。 
  在泥石流形成的危险区域,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堰塞湖。今年入夏以来,四川当地的暴雨天气加剧了这种危险态势。 
  成都山地所暑期仍在值班的韦方强副所长称,“一旦雨季到来,不但会使堰塞湖处于高危状态,也将使地震造成的脆弱地段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就在大渡河上堰塞湖事故之前,在四川省都汶公路7月25日发生了巨石垮塌造成大桥被彻底砸断的事故。 
  震后防御体系 
  “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一是由地震直接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的威胁和水库险情等次生灾害;二是降雨特别是大(暴)雨,会加剧”崩滑流“规模,加大堰塞湖、水库、道路阻塞等次生灾害影响,这两类次生灾害产生都是一个灾害链过程,它在灾区叠加出现,会加重灾情。”韦方强表示。 
  “在地震灾后,包括堰塞湖、‘生命线’的道路交通反复中断等重点次生灾害危险点,应该有专人监测,监测人员到不了的地方,则要利用卫星、空中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来持续监控。”韦方强认为。 
  环保部去年的5月,曾经引发了《预防和处置四川汶川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实施方案》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次生环境灾害防治监测方案》。其中提到的次生灾害重点是“确保核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为目标,突出抓好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尾库矿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管。” 
  韦方强指,如果将地震之后重灾区以及波及区域的泥石流灾害作为防御重点,那么应该把公路作为防灾持久使用列为首位,力避潜在的灾害危险区,对靠山切坡脚走沿线或者长隧洞穿越。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公路就是这样的经验。 
  去年山地所5月份提交的一份方案中曾经建议:大致以摩托车半小时通达乡以上等级公路为准(15公里),将地震灾害山区分为就地重建和地震移民区。对于无法重建的城镇,可以考虑在其他低山地区异地重建,采取平山造地工程,人工开发出山区小平原。这样的工程可以根本消除未来山地灾害的危险。国家可收回震区的农民耕地,进行自然修复生态植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