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中不要高估国企的作用

2009-7-8 14:2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通用、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企业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在购买了这些企业的有效资产后,也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大股东。于是,有人认为,美国也在走“国有化”之路了。甚至有人提出,为了吸取美国的教训,应当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的地位,扩大国有经济的比重和份额。
受此影响,某些行业、某些领域、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一些已经改制的企业、单位,又通过政府、国有企业反购的方式,重新回归国有,成为国有企业、国有经营单位。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金融危机中“形象大升”的大型国企,更是迅速加快了扩张和兼并步伐,大肆收购小型国企和非国有企业,并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等,全面控制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
这样的做法表明,不仅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被盲目拔高了,其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被掩盖了起来。
而实际情况是,虽然国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与它对政策、资源、资金等占有比,仍然不可盲目乐观。因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装点门面”的企业,仍然是资源型企业、垄断企业,那些真正市场化的国企,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非国有企业更加严重,这一点,从目前国企的经营状况和效益状况也可见一斑。据了解,今年1到4月份,央企的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同期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利润下降58.1%。这些降幅均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月份全国22个地区的工业利润降幅的平均水平。
而这一切,是在通信、石油等垄断企业效益状况较好、利润水平高企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撇开这些企业,那么国企的收入、效益情况会更差。可见,国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比其他所有制企业显示更强的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国企机制不灵活、管理不规范、调整能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等的问题,却被许多假象掩盖了。
有专家分析,中国的国企习惯于走行情路、景气路,而不大会逆境发展、逆境前进。这种判断,十分客观,也点中了中国国有企业的软肋。如果过高估计国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过高地估计国企的抗风险能力,那么,就会对经济决策和应对危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只有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国企的作用,评估国企的抗风险能力,确立国有企业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