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奖“长吉”开边通海

2009-7-8 13: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吉林省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东界俄罗斯,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它是我国六大林区之一,尤其是素有“长白林海”之称的长白山更为吉林增添了几分神奇。此外,吉林省的草原、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它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吉林省借助日益发达的路网结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回首建国之初,百业待举,恢复生产成为中心任务。吉林省人民政府动员人民群众开展公路恢复整修工作,提出“有计划地恢复与发展无铁路地区的公路交通,以及行政、经济上必要之路线”。即使是在10 年动乱期间,吉林交通人仍然坚守岗位,艰难地履行着行业职责,使吉林交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提高。到1952 年末,全省共有公路84 条7728 公里。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白山松水,吉林交通也迎来乘势发展的春天。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路网结构发生质的飞跃,农村公路蓬勃发展;道路运输、内河航运、地方铁路规范发展。截至2008 年底,吉林省公路总里程已达87099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24 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10723公里,行政村通车率100%,通公路率达91.4%,乡镇通水泥(沥青)路率达98.9%,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75.7%。 
  谈起吉林省建国六十年来交通建设成就,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无疑是这一系列成就的典型代表。该项目于1995 年5 月18 日开工,1997 年9 月10 日建成通车,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金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百佳环保工程奖、交通部优秀工程奖等4 项大奖。今天,当我们驱车于这条高速公路上,当年那紧张而热闹的建设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质监与监理人员忘我的工作热情至今仍感染着我们。 
  1993 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开边通海”的发展战略,交通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一环。吉林省交通厅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提出了用30 年时间完成全省“四纵三横二环和出口成网”的公路建设规划,提高公路等级被推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交通部门的举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明确指出“交通要快上先行,积极建设高等级公路,使公路四通八达”,时任省长王云坤提出“要用战略眼光抓高速公路建设”。为此,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于1995 年全面启动。 
  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是国家“两纵两横”公路主干线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长春至珲春线上的重要路段,连接长春市、吉林市两个吉林省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吉林省“八五”和“九五”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吉林省实现通边达海战略目标的主枢纽。该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单位土石方量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沿线多为山岭重丘和低洼水田地段,最大挖方深度达26 米,最大填方高度达19 米,平均每公里土石方近23 万立方米,平均每300 米就有一座构造物,这对建设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严把“三关”,用好“三权” 
  在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设之初,质监人员就深知该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时,吉林省质监站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监督面广、线长点多等困难,但他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了“严格监督,事先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确定了“全站工作重点抓监督,监督工作抓重点,重点工作抓服务”的工作思路。 
  在监督对象上,从以监督产品质量为主向监督建设全过程为主转变,重点通过监督监理队伍、自检体系、检测机构来体现监督职能。在监督方法上,由单纯监督产品质量向全面监督质量保证体系转变,逐步实现全方位监督,强化施工、监理和试验检测的行业管理工作,重点监督副总监、监理及施工队伍,更好地为指挥部、总监服务。 
  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大监督工作力度,质监人员结合当时工程建设实际和质监工作形势,注重严把“三关”,用好“三权”。“三关”即开工关、施工关、竣工关;“三权”即质量否决权、质量仲裁权、质量鉴定权,以质量鉴定权为核心,主动、积极地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他们深入工地现场,开展巡回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检查通知,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为了真正做到用检测数据说话,质监人员重点检查五度,即厚度、压实度、平整度、宽度、拱度。同时,积极组织工程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建设组织管理情况、施工监理情况、工程质量情况及内业资料情况。质监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为工程质量创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有特色的长吉模式 
  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质量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关键,在于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即以成功运用FIDIC 条款为保障,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激励机制为内容,以合理工期、合理标段、合理标价中标为手段的建设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对监理推行“优质优酬”的做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做法将监理人员的工资及奖金与其所监管工程的质量挂钩,所监管的工程获奖,监理的收入也随之增高,而且工程得分越高,监理收入也越高。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工程监理的质量意识,重视质量、得高分、拿大奖变成了监理的自觉行动。 
  日常监理工作中,监理以身作则,除制定了严格的奖罚制度外,还坚持旁站监督,及时纠正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为了加强对采石场的管理,做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监理尽职尽责,加强旁站,仅两年时间就生产所需规格石料106 余万立方米,既保证了质量,又抑制了石料价格飞涨的势头,仅此一项就为该项目节约资金2650 万元。 
  在施工中,监理采取了精细施工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如根据桥头填土高度不同设桥头搭板,对台背回填材料、回填断面、压实机械、压实工艺等各环节强化监督管理。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减少桥头跳车,提高路面平整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实现路面平整度均差在0.6 毫米以下,监理要求施工单位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范,在摊铺碾压、接缝等环节上改进施工工艺,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此外,监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规定并执行设计变更申报审批程序,实行签字责任追究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基本上杜绝了舞弊行为和不正之风的产生,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 
  1997 年7 月8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博士经过认真考察和了解后,对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长吉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很有特色,整套管理办法是成功的,尤其是优质优价、优质优酬的办法对提高工程质量效果显著。” 
  1999 年,在原交通部 “优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优秀施工”3 个项目的评比中,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获得3 个项目的一等奖,成为来自全国66 个参评的公路工程项目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公路工程项目。2000 年度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是全国第一条获此殊荣的高速公路。这一系列的“第一”足以说明,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是值得赞扬的,工程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是值得肯定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