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两型”社会特色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2009-7-7 15: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湖北省武汉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到,必须抢抓开展“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机遇,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建设“两型”社会是最突出的实践特色
突出实践特色,是学习实践活动最鲜明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研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和措施,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就武汉市而言,建设“两型”社会是当前最重大的机遇、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最突出的特色。
建设“两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两型”社会追求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对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注重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强调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两型”社会把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两型”社会谋求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两型”社会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武汉市必须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契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建设“两型”社会是打造中部地区龙头城市的迫切需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武汉市应发挥好龙头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科学的发展定位必须靠科学的发展路径来保障。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应树立“两型”社会的新型战略思维,摒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老路,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为此,应积极整合发展资源,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
建设“两型”社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内在要求。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武汉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一批骨干企业面临销售下降、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一批新建项目难以实现投产达产的预期目标。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住房、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民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步伐加快,各种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路解决。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是武汉市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正确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
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切入点是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动力是改革开放。按照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武汉市明确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迈入全国前列。武汉市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加快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体系。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武汉市应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培育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青山区、东西湖区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示范作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促进产业朝高端化拓展、生产要素按市场化配置、产业布局向集聚化展开,加快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生产体系。
加快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消费体系。改革浪费资源和损害环境的传统消费模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武汉市应把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过程中。在生产领域,狠抓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探索运用新能源,建立健全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生活领域,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环保生活观念,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在生态领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认真整治城市空气污染、白色污染,努力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加快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两型”社会建设在资金、资源、环境、土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加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形成内外源经济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着力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着力解放思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使武汉市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立足变化了的实际,创新城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举措等,积极探索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努力破解“两型”社会建设难题。武汉市组织开展了思想大解放活动,以世界眼光重塑城市目标定位,凸显“生态、文明、宜居、特色”发展理念,筹划培育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产业,力争在2015年进入万亿元GDP城市俱乐部。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内涵提升与集约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尤为艰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武汉市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制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实施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加快培育15个新兴产业,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努力走上一条速度与效益同步、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武汉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大量探索。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向区一级下放8类、35项审批权限,极大地激发了各区发展的积极性。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启动实施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把各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美化,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好处,才会自觉参与其中。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武汉市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一举破解了困扰城市多年、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插花地”(没有明确归属,以及因地界交错、隶属关系复杂,造成管理不明的区域)问题。同时,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手研究制定民生发展规划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领导干部是关键。应该看到,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理论素养、领导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武汉市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举办 “两型”社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专题研讨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两型”社会建设的能力。同时,加快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十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