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贵阳公路大变身

2009-7-6 14: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当时公路少,城里多是水泥路,一出贵阳的‘九门’,除了两条国道,其余的几乎都是土路”。 
  曾经在运输公司当司机,跑遍全省近百个县市,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李老先生,对我市近30年来的交通的变迁,更是体会至深。若是30年前,跑一趟离省会最近的地市安顺,百十公里的一个单边,车程也要六、七个小时。如果是翻山越岭的到毕节、铜仁呀,没过几天一周的别想回来。 
  李老先生还告诉记者,30年前,没有高速公路的贵阳,出远门铁路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农村没有路,只能靠走。“行路难”成了那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30年后的今天,我市不仅“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北上川渝、南下广西、东到两湖、西下昆明,都可以说基本上是“一马平川”。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阳交通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通过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30年时间里,我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据市交通局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仅2000年到目前为止,我市仅投入到县、乡、村公路建设投资总额就有20余亿元。不到10年的时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总数为建国以来到1999年50年间总量的60倍以上。 
  变化一:“县县通高速”构建快速发展大路 
  2006年12月9日,是开阳县的老百姓和全市交通建设者们都难以忘怀的一天。随着乌当区云锦庄至开阳县环湖大街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贵阳市至开阳县的贵开高等级公路正式全线通车。这条公路的开通,使贵阳市中心区与开阳县之间的距离缩短近50公里,行车时间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这条公路的建成,不仅标志着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我市城中心区到各区、县(市)政府所在地,车程均在一小时之内的目标,使我市“一小时县域经济圈”的梦想成为现实。 
  回望我市高速公路的建设,不能不提起这几条已经建设通车的三条高速公路。1991年5月,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通车,清镇市通高等级公路;1997年11月,贵遵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息烽县通高等级公路;2001年10月,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通车,修文县通高等级公路。得益于三条高等级公路的带动,以及我市改建、改造县乡道路2400公里、村级路2358公里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完成,息烽、修文、清镇三个县(市)瞄准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沿高速公路建设起了连片的专业蔬菜基地,从自种自食型农业转变为服务省会城市的城郊型农业。 
  便捷的交通还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带动了三个县(市)二产的迅速壮大——修文县、清镇市的医药园区入园企业大幅增加,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息烽县也吸引了贵州西洋、千山旅游等实力企业入驻。 
  贵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是在清镇、息烽、修文三县(市)已通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离市中心区最边远、几乎处于我市交通主骨架 “死角”,把还未“链接”的最后一环开阳县纳入以中心城区为圆心的“一小时县域经济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大贵阳”、实施“大交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市中心区与周边区、县(市)的距离,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的发展思路。 
  贵开高等级公路的通车,完善了我市公路主干路网,进一步改善了我市投资环境,为我市北部经济、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一条快速路,加强了我市中心区与乌当部分乡镇和开阳县的联系。同时,贵开路的建成通车,还充分发挥了我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有助于带动遵义、铜仁等地市的经济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辐射作用,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要求,这五年来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加快市内交通畅通工程建设,力争城市轨道交通立项建设,开工建设油榨街至龙洞堡隧道,打通最后一个城市出口通道(东出口通道),建成进出通畅的城市交通网。提高通县和县际公路等级,完成市辖区内300公里一、二级公路和1500公里三、四级公路建设,基本形成市域公路的主骨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村级公路网络建设,每年将实施1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在“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村村通等级路的目标;加快构皮滩库区码头航运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开阳港,使500吨级的船舶直通长江,实现我市通江达海的突破;加快金阳交通运输枢纽和信息指挥中心、客流园区枢纽总站等10个大中型车站和57个乡镇客车站的建设,初步建成客货运枢纽的现代化网点。 
  随着环城高速公路的即将建成通车,筑城交通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线,由连接贵遵公路与东出口和连接市区与龙洞堡国际机场两段组成,分别于1998年底和1996年建成通车,为双向四车道汽车一级专用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二是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线,从贵新公路小碧至白云沙文尖坡,与贵遵、环城高速东北线交汇,全长55.1公里,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三是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全长约37.9公里,总投资30亿元左右,接环城公路西南线,起于牛郎关互通式立交,经花溪的改毛、孟关、桐木岭、石板哨至小河金竹互通式立交,全长近37公里,全线设互通立交6处,全程设计标准为全封闭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东进西连、南下北上,环城高速公路是我市解决多条道路交汇、过境通行压力的重要枢纽工程。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南环线目前已完成桥梁主体工程、涵洞施工、杨眉堡及桐木岭隧道贯通等,建设者们正全力进行最后冲刺,以确保这条“经济路、景观路、生态路、环保路”如期建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一“民心工程”即将宣告竣工。 
  据介绍,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将于8月份基本达到全线通车条件,国庆六十周年前竣工通车。 
  对于完善我省高速公路总体。 
  布局,提高全省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实现与贵黄、贵遵、贵新、厦蓉、沪瑞等高速公路有机连接,形成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解决贵阳市的交通压力,扩大贵阳城市规模,调整贵阳生产力布局,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以及为建设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变化二:“乡乡通油路”公路指标直逼东部水平 
  作为省会的贵阳,坐落于“北上巴蜀,南联粤桂,西通滇东,东出湖广”的地理位置,素有西南交通枢纽之称。而最令贵阳人民自豪的是,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贵阳不仅高等级公路东西南北纵横,通江达海,还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公路通车总里程早已突破一万公里,公路交通的各项指标超过国内中部平均水平,直逼东部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人流、物流和信息传播加快,资源优势逐渐转为经济优势,取得了“开通一条线,富民一大片”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一批重要经济热线的道路油化改造,带动了一批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使许多地方将资源优势逐渐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可能。如开阳县的金中路建成开通后,年运输磷矿矿石100万吨,为金中、永温、双流等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道路改造不但解决了农副产品的运输问题,而且还显著改善了各地的投资环境,方便的交通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到此投资,兴办企业,为地方经济增添了新的元素和经济增长点。如息烽县的几个工业区已初具规模,阳郎医药食品工业园由于交通便利,尤为客商看好,几年时间就引进了汉方、银杏鹰等医药、食品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达8亿元以上。 
  变化三:“村村通公路”铺就农民致富路 
  500年前,行走在修文的崇山峻岭间的王阳明先生,对贵阳的交通不便发出感叹道,“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而日前,一些来自发达地区交通部门的官员,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同样的感到惊异。东部地区的不少城市,到现在也没有实现村村通硬化道路,贵阳的公路建设,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为这个西南内陆的省会城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前构建了交通基础平台。 
  还是在7年前的2002年年底,在比王阳明感叹的地方交通还要闭塞的息烽县西北部的九庄镇,不仅成为贵阳市“乡乡通油路”工程的终点,这个“飞鸟不通”的地方,半数以上的行政村还实现了通村公路的硬化。次年,我市公路建设步伐同样风风火火,全年完成总投资10亿余元,新建、改建和硬化公路79条近600公里。我市的交通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短短地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出近年来贵阳市决策层不断加大在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举全市之力,广开门路,多方筹资,在全市掀起了建设干线公路、经济热线、旅游公路、扶贫公路的高潮,使公路建设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全新时期。 
  这是贵阳市有史以来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公路路面建设等级最高的时期。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努力,让我市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通车里程达到1.21公里,超过中部地区1.18公里的平均水平,逼近东部地区1.27公里的平均水平。 
  要想富,先想路。当路修好时,围绕路做的文章显得精彩纷呈。贵阳市各级政府审时度势,开始了一系列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取得了“修建一条路,带富一方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按照统一的部署,贵阳市各区县沿公路发展组团式、规模化的公路经济带,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公路经济开始显现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在乌当区、修文县、息烽县、小河区,传统的特色蔬菜和果品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依托便捷的交通,花溪区花溪镇、白云区艳山红镇、清镇市红枫镇等地大力建设了各具特色的苗木花卉基地,而贵阳市的食肉、牛奶基地则走到更远的开阳县…… 
  公路网络的日渐发达,推动了客、货运输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招商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了煤、磷、铝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在公路沿线,冒出一批工业园区,如建在花溪区、乌当区、修文县、清镇市、息烽县的现代医药工业园区,入驻园区进行GMP改造的制药企业达到46家,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贵阳市沿公路还规划了10个食品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些园区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也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跟公路联系最紧密的是旅游业。现在,贵阳市几乎所有的风景区及景点都通了柏油路,大大方便了游客。如今,贵阳旅游业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上升,旅游总收入每年增加5亿元以上。 
  大交通还带来大流通,贵阳市依托公路建设了各类市场10余个,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这些市场的出现,极大丰富了贵阳的果盘子、菜篮子。 
  延伸的公路,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公路沿线的广大农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以最近3年为样本,有关部门曾经统计过公路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农民民工收入,公路建设80%以上选用当地民工,有20万人(次)参加公路建设,支付民工工资约3.5亿元;公路建设均购买当地的砂石材料,支付材料费约5.5亿元;3年为地方增加税收约7000万元;共提供约25万个就业岗位。 
  直通村寨的公路,还实现了大山深处丰富的物产无障碍地走向市场。 
  有关部门向记者提供了一个典型。小河区金竹镇有一条长达5公里的金山路,终点是金山布依村。以前这条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几乎没有什么外人到金山村来,而村里年轻力壮的人大多数都出去打工,剩下的人守着几亩薄土度日。2001年,金山路改造成柏油路,金山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不到两年时间,村里种起了几千亩经果林,300多亩莲藕,修起了鱼塘,开始了养猪。每天早上,几百挑蔬菜走向城里,几百人来这里垂钓。更可喜的变化是,新的金山小学也修起来了,以前面对烂路止步的老师们,现在都愿意来金山小学任教。 
  白云区最边远的牛场村,属于贵阳市最贫穷的“两坡一场”中的牛场布依族民族乡。一条水泥路的修通,让牛场村把北接修文县、东邻乌当区、川黔铁路从境内通过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现在牛场村,看上去像一个微型城镇,街道四通八达,沿街有120多家工商户。许多村民扔下锄头成了生意人,每天包车去贵阳进货,而迅猛发展的第三产业,也是牛场村经济的特点。 
  根据计划,到“十一五”末期,贵阳市1171个行政村的进村公路将全部实现硬化。事实上,公路建设被我们称为“富民工程”,正是因为这些“富民工程”,为我市全面经济社会建设、为我市农村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贵阳市几十年公路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几位20世纪50年代就工作在交通战线的老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公路建设的速度,不要说比解放前,就是比改革开放前,一年建设的里程就比好几十年的里程还要多。 
  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贵阳市公路建设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标。 
  第一次“跳跃”是成功地实施“保畅工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贵州干线公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路况危机,从贵阳通往8个地州市的干道公路大面积破损,省内运输受到严重影响,我市为配合全省“公路保畅工程”,每年由市财政拨款1000多万元。到1998年,严重破损的超龄油路从原来占80%下降到50%。 
  第二次“跳跃”是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保畅工程”完成以后,贵阳市继续加大投入,进入市域网路全面改造阶段。从1998年到2000年底,新建、改建公路601公里,新建农村村公路1036.7公里,实现1313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 
  第三次“跳跃”是今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从2001年起,贵阳市决定每年实施500公里公路网改造,用2至3年时间,实现区、县(市)、乡镇公路硬化,保证乡村公路通畅,并逐步上等级。市财政加大了对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增拨6000万元用于经济热线、旅游景区、主要干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贷款贴息。 
  根据全国公路第二次普查公报,西南公路出海辅助通道全线贯通,以我市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地(州、市)的公路主干线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50公里,高级和高级路面999公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