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从“三线”到“一线”
2009-7-30 22: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一架架银鹰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客商;一列列火车运载着各类产品驶向全国各地;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商场人群熙攘。
7月,踏上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今日怀化,不再偏远,不再寂寞,呈现着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这个昔日被划为“三线”的小镇,依托国家“三线建设”起步,已经跨入了“一线”的行列,成为湘、鄂、渝、黔、桂5省(市、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线建设”: 火车拖来怀化城
今年盛夏的一天,中方县活水乡龙星村村民吴达炳来到怀化城,在儿子的陪同下,逛大街、过天桥、进商城、乘电梯,步换景移,让他流连忘返。这位曾经在“三线”建设中修过湘黔铁路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到:“榆树湾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他形象地告诉儿子:“那时的榆树湾是三条扁担横不过街,三个人吵架满城听得见,三千多居民散住在山窝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怀化城还是一个被称作榆树湾的小镇,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不到4000人。有人这样形容当时怀化的落后:弹棉花是“轻工业”,打铁是“重工业”,赶场卖东西是“商贸业”。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怀化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
“三线”建设为怀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69年到1979年10年的三线建设中,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4亿元,比前20年区内固定资产总和增长近20倍。湘黔、枝柳铁路的建成通车,带来了商贸物流业的兴旺。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一批能源、建材、冶金、电子等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地方工业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加快了怀化的扩容提质,到70年代末期,怀化城区人口已达7.8万人,城区面积10余平方公里。
借势发力 西部崛起新“中心”
从地图上看,怀化处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结合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描述过怀化的蓝图。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经济学家叶大年认为,怀化处于贵阳——重庆——宜昌——长沙——柳州这一大城市网络“空洞”的中心点上,怀化是中西部发展的一着重棋。
以湘黔、枝柳两条铁路为主的交通发展,激活了怀化地处我国大西南要冲的潜在优势。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怀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借势发力,引万商入怀,一大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就了“买全国、卖西南”商品大流通“中转站”、“二传手”的商业繁荣,一举发展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97年底,怀化撤地建市,揭开了历史的新纪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我省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怀化抢抓机遇,提出了打造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审视市情,科学地确立了“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
撤地建市12年来,芷江机场正式通航,渝怀铁路全线贯通,邵怀、怀新、常吉(沅陵段)高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居全省第一,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怀化现代商贸业跃马扬鞭,书写了新的商变传奇。目前,怀化城区拥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1个,其中有两个批发市场进入了全省“十强”行列,商品辐射周边8个市州、44个县、1500万人的广大区域。
商贸物流业的拓展,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中心城市的建设。“一年一座山,二年一块坪,三年一座城”。这句形容怀化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一个顺口溜,就是怀化快速扩张的一个缩影。10年前,怀化经开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随着一批专业市场的相继建成,如今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目前,怀化城市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5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4%。
怀化从“三线”到“一线”,有这样几块“招牌”作证: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生态示范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256个城市综合排名中,怀化位居73位。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