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谋求"弯道超越"

2009-7-23 1:0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个被誉为“江尾海头”的滨江港口城市。2008年,江阴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988平方公里)、千人之一的人口(119万),创造了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245亿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2家),先后荣获了89项全国性荣誉。2008年江阴评中央“科学发展之路”调研组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县(市)后,为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跨越,我们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在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科学发展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力每一个勤劳善良的江阴人“求让个个都有好工作、求让家家都有好收入、求让处处都有好环境、求让天天都有好心情、求让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江阴。三年多来,我们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生动实践,坚持“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优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不但推动了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也推进了科学发展上水平、区域发展上台阶。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在抢抓机遇中谋求率先发展

  江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江阴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机遇面前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讲,江阴的发展牢牢把握了三次机遇:一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初,紧紧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统筹农工商关系,实现了由农业县到工业市的跨越;二是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到新世纪初,紧紧抓住了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的机遇,统筹民资与外资关系,实现了由工业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紧紧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全面小康达标市的跨越。当前,我们又把化解金融危机看作实现“弯道超越”的机遇,引导全市上下树立“三个共识”:一是既要金融危机看作一段时期的常态,更要在金融危机中把握规律;二是既要把保增长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更要把促转型作为化“危”为“机”的根本之策;三是既要把提振信心作为率先突围的关键,更要把创新举措作为率先发展的动力。因此,今年年初我们就提出了“给党委政府工作加压、为企业发展减负”的总要求,引导企业做到“四个为王”:现金为王、创新为王、齐心为王、诚信为王,要求全市上下做到“六个抢”:抢项目审批、抢有效投入、抢建设金融生态区、抢人才资源、抢市场拓展、抢产业优化升级。今年1—6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0亿元,同比增长10.4%;预算内财政收入129.17亿元,增长10.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2.98亿元,增长8.01%;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33.2%;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均在1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5%。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与江阴微观实际结合起来,就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区域特征、江阴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二、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江阴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两头在外”的城市,我们感到,只有加快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才能不断推动区域持续发展。我们坚持一手抓存量经济提升,一手抓增量经济扩容,加快推动“三化”:一是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市场经营、资本经营 “四位一体”战略,牢牢抓住研发和销售两个重点,按上工业设计和工业装备“两个翅膀”,走“哑铃型”发展道路,全市有99个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有7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对传统产业实施分行业指导,制订专项政策加快产业集群和产业升级,全市形成了精纺面料和服装等10个全国领先的生产出口基地。二是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发展,到2012年江阴新能源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加快推动制造环节“走出去”,研发环节“留下来”,做强地区总部经济特色,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家国外培训、江阴企业大讲坛等长效机制,拓宽企业家国际化发展视野。三是加快服务业专业化。把发展港口经济作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突破之举,打破原有4个镇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合并设立临港新城,以港口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商务、以商务推动制造。目前,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已封关运作,江阴港年内货物吞吐量将超亿吨、集装箱运量达75万标箱,明年集装箱运量达到百万标箱。同时,加快推动制造业中服务环节的分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使江阴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了人口结构的优化,并带动整个城市结构的优化。

  三、坚持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三农”创新发展

  农业在江阴所占的比重虽然只有1.5%,但我们认为农业是个“小比例、大问题”。我们以工业理念办农业,形成了工业反哺“三农”的“七种模式”。一是以工投农,引导“三资”投入农业,全市累计“三资”投入农业48.42亿元,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9.74万亩。二是以工办农,推动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全市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 家,与22多家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三是以工扶农,推动“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发展,全市70%的村实行了村企“联姻”,建成特色专业村100多个。四是以工带农,鼓励优秀人才引领农村发展,全市245个村中有100多个村书记由企业家担任;已选聘252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五是以工富农,利用工业化成果惠及农民,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实施“五年五万”农村劳动力培训、“5年1万”创业培训工程,近三年累计安排本地农民就业48300多人。六是以工促农,发挥工业力量推进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农民居住集中区建设,目前全市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3.5%。七是以工补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三农”发展,全面实施“五四三一”工程,即健全社会保障 “五道保障线”,推进社会保障 “四个覆盖”,实现“城保”、“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三个100%”。同时,我们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等现代农业建设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积极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初步形成了71个农业旅游点。农业接二产、连三产,进一步加快了江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使“三农”工作成为江阴的特色和亮点。

  四、坚持以“领军型人才”引领发展,推动产业转型

  牢固树立“一个领军人才能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以高层次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通过独立组团、与企业连手赴国外招聘、实施“530”计划等方式,大力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近三年来已累计引进海外留学领军型人才115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快柔性人才库建设,全市柔性人才库人数达3241人,外国退休专家人才库的入库欧美专家100多人;建立1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坚持借智借脑,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成立首家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与高等院校开展全面合作,不断构筑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同时,加快组建职教集团,培养与江阴产业配套的高技能人才。“领军型”人才,不仅为江阴当前化“危”为“机”提供了智力支撑,更为江阴未来产业的发展集聚了“第一资源”。

  五、坚持以环境保护倒逼发展转型,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全力打造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行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一是在生态意识文明上,牢固树立“环境污染就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充分发挥舆论引导、民主监督、群众参与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共创生态文明。二是在生态制度文明上,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完善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并实施“河长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在制度层面保障“谁排污谁付费、谁治污谁得益”。三是在生态行为文明上,强化综合冶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八大工程”,年内全市将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市绿色覆盖率达到43%以上。强化资源整合,推进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通过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发展转型,江阴已逐步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坚持政府与企业同步转型,构建新型的政企关系

  企业要转型,政府也要同步转型。我们按照“政府服务国际化、行政行为法制化、机关效能高效化”的要求,把政府职能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创造企业生态环境。政府不仅摆正与企业的关系,而且为企业外部创造一个全方位、系统性、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如在加强金融生态区建设上,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形势变化,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融入“长三角”。积极研究范围经济,在“长三角”范围内谋划江阴建设发展,加快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产业衔接、交通连接、项目对接,实现错位竞争、共赢发展。三是培育“三宽型”干部队伍。我们与中央党校、美国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去年组织30名党政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3个月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已着手启动第二期培训。四是强化制度创新。我们着眼于“十一五”规划创新完成、“十二五”规划率先研究,创新完善行政、市场、法治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建立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考核评价机制》等“十大机制”,以体制机制优势增创区域发展的优势。新型政企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全市政府与企业各尽其责、各展所能、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七、坚持以城市经营推动城市转型,拓展城乡一体发展空间

  在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想的,不是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市场能够做什么。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坚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考虑政府先引导介入,待时机成熟后退出;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再由政府来解决。比如,我们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作建设市域干线公路、垃圾发电厂和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同时,坚持“城市建设学习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习上海”,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摈弃以往就城市而城市、就农村而农村的做法,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做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五个一体化”,构建以“创新战略、幸福之都、宜居城市”为主题,中心城区、开发区科技新城、沿江临港新城、徐霞客农业旅游区“四区一体”的城乡新格局。

  八、坚持经济与民生互动提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增长不等于增收、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富裕不一定幸福。因此,科学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做大“蛋糕”,还要做好“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使发展真正惠及全市人民。在群众增收上,坚持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置业富民、改革富民多管齐下,不断扩大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群众收入中的比例,去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位居江苏县(市)第一。在住房问题上,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在江苏率先推行公有住房租赁制度。在出行问题上,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和自然镇村公交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70%。在老年问题上,坚持“幸福不幸福、老年人说了算”,探索创新多种养老模式,实施居家养老“幸福一点通”工程,初步建立起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载体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在平安问题上,多层次推进技防城建设,实现 “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不断提升技防体系水平。在慈善救助上,一次性募集慈善基金总额突破10亿元。

  九、坚持以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合力,培育区域人文特色

  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对江阴来说,我们注重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弘扬城市精神。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始终要有一股劲,一股率先发展的闯劲、转型提升的巧劲、为民办事的实劲。为此,我们坚持用“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推动发展。“人心齐”体现了矢志发展的大合力,在发展的问题上,江阴人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民性刚”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大智慧,江阴人不仅能看到机遇,而且能抓住机遇;“敢攀登”体现了创新创优的大气魄,江阴人坚持“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有条件要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创一流”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大志向,江阴人敢于负责、永不满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二是繁荣城市文化。经济代表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文化反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在文化繁荣上,我们坚持既要政府推动,更要形成市场主体,“以文化人、以文化文、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事业来凝聚人、激励人、满足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投入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造良好环境。以文化文,就是通过整合文化资源、释放文化能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突出管办分离,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旅游、民俗的结合点,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文化城,就是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发挥文化张力来建设和发展城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说,江阴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了江阴这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同样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智慧的江阴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