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是物料管理的重要组成

2009-7-23 1: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摘要:库存管理除了保证库存信息准确,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计划外,一项重要任务是控制库存量,加速库存周转,降低成本。以上几项费用相互影响,例如,库存量大可能短缺损失小,但保管费高;要降低保管费就要降低批量,但批量小定货次数增加,定货费用增加。

  库存就是金钱,是财务报表上的重要事项,管好库存就是管好企业的钱财。库存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主要是由计划决定的,是计划的结果,又是对计划的支持。库存管理是物料管理的重要组成,是控制物流的重要内容。

  1. 物料管理

  库存管理和采购管理是物料管理的两项重点内容。对我国多数传统企业来讲,设置物料管理的组织机构还不多,但在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是较为普遍的。

  1.1  物料管理的重要性

  物料管理的重要性可从两方面来谈。

  1.对企业的各种物料进行系统的管理

  我们在前面谈过,物料有3个管理特性,即相关性、流动性和价值。就相关性而言,各种与生产有关的物料,它们之间在数量和需用时间上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因此,企业必须对物料进行系统的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业务部门之间缺少信息沟通是传统管理上库存资金占用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词汇》对物料管理的定义是:“物料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集中了支持物流全过程的所有管理功能,从采购、内部控制的生产物料、到全部在制品的计划与控制、再到最终成品的入库、发货和分销”’。这里所说的物料除采购件、零部件、最终产品外,还包括维护、修理和操作用的物料(MaintenanceRepairOperatingsupplies,简称MRO物料)

  2.物流和物流信息的供应链管理

  上面谈过,物料的第2个管理特性是物料的流动性,物料必须时时处在流动状态,停滞是一种浪费。从供需链的原理出发,企业的生产活动就是一个物料的流动过程。如果物料流动很通畅,说明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形势很好。如果物流量又很大,说明企业的销售量增加。换句话说,企业的效益同物流速度和物流量是成正比的。

  就计划而言,如果说生产计划完成了,那么必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物料,形成库存记录。而为了生产计划能正常执行,又必须有一定可用的库存物料,按时按量满足生产的需要。国外“生产与库存管理”的涵义就在于此,突出了生产与库存的关系,说明库存是计划的产物。

  概括地说,物料管理有3重意义。

  ●保证供需链上物流畅通,从物流的角度来管理物料;

  ●对生产计划的支持与监控;

  ●物料是有价值的(物料的第3个管理特性),  因此,也包含对资金的计划与控制。

  注意,不要把物料管理的涵义同软件中的“物料管理”或“库存管理”子系统相混淆,就像不要把JIT的哲理同软件子系统中的“JIT'’子系统相混淆一样。

  1.2  物料经理

  物料管理是一种对物料的系统管理,因此,一些推行MRPⅡ系统的企业,把与物料有关的业务,如生产控制、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厂内外运输、外协外包、利废利材、采购供应、厂内外仓库、退货处理等,由一位物料经理(materialmanager)统一管理。有的企业(特别是装配生产型的企业)甚至把物料需求计划(MRP)也放在物料管理范围之内。这样做有利于协调各项业务的工作,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减少传统管理中各个职能分兵把口、互不衔接、各行其事、推诿扯皮的现象,从而保证物料的均衡流动,保持业务流程的畅通。

  一种常见的物料管理组织形式如图18.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管理层次很少,相当于副厂级的各职能经理直接领导有关业务系统的工作,物料经理是其中之一。图中“MRB”是—种物料核定常设机构(MaterialReview Board,MRB),专门对有质量问题或不合要求的物料做出处理决定。如判断能否通过返工或返修以满足技术和质量要求,或是让步接受,或降级改做他用。对返修仍不能补救的则判为拒收或报废,并同时决定成本费用。MRB部门属于质量管理范畴,是一个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处理的部门,执行IS09001标准中第4.13条的要求。

  

  美国早期曾调查过一些企业,1967年(MRP初期)大约只有3%的企业设置了物料经理,但是到了1978年(MRPⅡ初期)已增加到有50%的企业设置了物料经理,说明这种组织形式对改进业务流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物料经理的主要职责概括地说就是:既要保证供应、保证物料按质按量按计划正常流动,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又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次数,也就是加快资金周转。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而物料经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这个矛盾,平衡库存水准与服务水准。具体说,有以下一些工作流。

  (1)确定物料管理的方针和策略:

  ●会同生产、计划、财务部门协助企业领导确定各种物料的库存水准和资金限额:

  ●确定ABC分类原则;

  ●确定定货批量规则及调整因素。

  (2)掌握物料信息,监控计划执行。把及时准确地维护物料信息作为例行工作,通过信息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防范于未然。

  (3)会同设计和成本部门在选用物料时进行价值分析和成本控制。

  (4)不断提高物料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物流畅通。

  (5)按规定提出各种物料报告。

  2.  库存管理

  库存信息对财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有直接的关系。库存是可以交换和销售的流动资产,一般约占企业资产的20~60%。在损益表中以销售产品成本的形式出现,它是说明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库存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因此,库存管理非常重要,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记好库存台账的问题。

  库存管理因计划与控制的层次(独立需求件、相关需求件)、物料对象(产品、在制品、半成品、原材料、MRO)、物料的ABC分类、供需链上的地位(供应、制造、分销)、物料供应周期的长短而异。在供需链上海一个经济实体之间,都有可能出现库存和运输。

  在APICS词汇中“库存(inventory)”一词的定义是:“以支持生产、维护、操作和客户服务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和在制品、维修件和生产消耗品、成品和备件等”。

  因此,库存管理主要是:“与库存物料的计划与控制有关的业务”,  目的是支持生产运作。注意,不要把它同仓库管理系统(WMS)混淆起来。仓库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仓库或库房的布置、物料运输和搬运、存储自动化等的管理。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库存管理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库存控制

  库存是计划的结果,又是支持计划实现的先决条件。因此,库存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产品计划的要求来控制库存。传统管理习惯把库存管理理解为仅仅是物料的“入库、存储、出库”,也就是第2.4节所说的库存事务的一部分工作,这是不全面的。库存管理如果不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就不能说明库存物料的品种、数量和存储时间是否合理,即不能说明库存物料在数量上是存多了还是存少了,在时间上是存早了还是存晚了。库存量应当是计划的结果,库存脱离了计划,就谈不上控制。库存管理除了保证库存信息准确,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计划外,一项重要任务是控制库存量,加速库存周转,降低成本。换句话说,评价库存管理的标准主要是:

  ●客户服务水准,既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求,又控制资金占用;

  ●库存占用的资金额,控制在企业预算之内;

  ●库存资金周转次数,超过、保持或接近行业领先水平。

  库存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如下:

  库存资金周转次数(次)=产品奶奶销售成本(元)/库存年平均占用资金额(元)

  这里考核的只是库存资金占用,而不是企业全部流动资金。换句话说,只是流动资金中的盘存资产部分,即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不包括结算(如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这样处理,同成本计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是一致的。它反映了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库存资金周转次数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说明为了实现某个销售金额需要用于库存的流动资金的金额数。通过实施ERP,既要增加销售收入,又要提高库存资金周转次数。通俗地说,就是一个钱能顶几个钱用。库存占用资金同销售收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管理的目标是:既要增加销售收入又要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库存控制同计划层次对应,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主要控制会计年度内的库存水准,作为财务预算的依据。控制库存水准的主要参考值是同行业类似企业在类似客户服务水准下的库存周转次数。按照高标准定位的精神,应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库存周转次数。

  销售与运作规划中的表15.3就是宏观控制库存的一项内容。而微观层主要针对库存事务、盘点及储运等,也就是OA软件中库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日本的J1T哲理,把库存量比作江湖的水量,把水下的礁石比作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种问题,如预测不准、供应不及时、计划不周、能力不足、质量不高、不重视培训、设备保养差等等。库存量大了相当于水位高了,淹没了水下的礁石,看上去有利于通航,但是水下被掩盖了的问题(礁石)却永远不能暴露出来,也永远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库存量过大被喻之为“众弊之源”。就是说,库存量掩盖的管理问题是永远不会自动消除的。如图18.2所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