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之道",钢贸商生存选择

2009-7-16 23: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李霞综合报道
核心提示:
    目前,国内钢贸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规模小、年销量少,与上游的钢铁企业没有平等的对话和协商权利,为了在夹缝中生存,钢贸企业盲目地占领“地盘”扩大经营规模,而面对今后的市场环境,业内专家认为,钢贸商经营模式必须由 “粗放”向 “精益”蜕变。
    2009年已过半,面对下半年以及未来市场形势,金融危机下钢贸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求得突破,抓住机遇,取得生存和发展,这成为近日来国内大大小小钢贸论坛上的热议话题。
粗放向精益“蜕变”
    “钢铁贸易的微利时代已经来临,并将长期存在,首先我们钢铁贸易商要调整心态,降低欲望,调整思路,改变模式。”在某钢铁网举行的钢贸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某钢材贸易公司董事长李先生向记者介绍,2002年以来,由于钢材资源短缺,需求强劲,他有货就能卖,卖了就赚钱,于是逐渐形成了不断增加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现货库存,不断增加销售机构和人员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甚至还在不断地增加开平设备, “我们以为做大就是做强,争相扩大规模,而面对今天、今后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生存抉择:做大还是做精做专?”他说。
    对这个问题,上海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给出了答案。在7月11日“第六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张晖明教授表示,应对危机,钢贸企业必须走精益之道。
    “精益之道”一词发人深省,然而不是所有的钢贸商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这需要彻底摒弃传统的 “粗放式”经营思维。
    目前,国内钢贸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大、集中度低、年销量少,与上游的钢铁企业没有平等的对话和协商权利,依附性强。因此,为了在夹缝中生存,钢贸企业盲目地扩大经营规模,结果相互间大打价格战,企业丧失竞价优势。
    据李先生介绍,这种焦躁心态也曾经历过,但最终他通过自省迈过了这道 “槛”。从2005年4月1日到2006年2月10日,在历经10个月的钢铁 “大地震”之后,他就一直在反复研究钢铁贸易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的经营、管理模式。最后确立了在资源过剩的市场条件下,围绕钢铁产业链,以利润为目标,以开发有效预期需求为前提,发挥自身优势,把钢铁贸易 “做深、做细、做精、做强”的发展战略,彻底摒弃了盲目增大规模的做法。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场痛苦的 “蜕变”过程。
    正如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会长崔建华所指出的那样: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钢贸企业须调整经营思路,从经营战略的高度重新架构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这才是大危机时代的谋事发展之道。”
细分市场,化 “危”为 “机”
    时下不少钢厂结合企业的实际,加大销售渠道建设的力度,注重直供直销。现在,已有不少钢厂形成了 “建材也直接做终端”的思路。一家大型国企钢铁集团公司的钢材销售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 “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就是直供,抛开贸易商,并与需求企业进行价格锁定,虽然钢材卖得便宜些,但很稳定,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某家中等规模的钢厂,已有几十万吨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实现了直供。钢厂的建筑钢材直供直销,对钢贸商的经营无疑也将带来一大冲击。 “钢贸商不必过度紧张,把握自身优势,以良好的信誉和贴近下游企业为最大筹码,细分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表示,直供虽然是钢铁流通领域的理想渠道模式,但最终离不开钢贸商的精细渠道。
    面对直供冲击,某家钢贸商在论坛上将自已宝贵的实战经验,向业内同行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一是逐步撤销钢厂协议和外埠现货销售公司,逐步扩大市场资源采购规模;二是发挥本土地利、人和优势,逐步开发有效需求,增加工程、工厂业务比例;三是立足本地开展全品种经营,与区内外同行贸易商维护客户、购销合作、优势互补、错位经营。
    也有钢贸商提出,如果把钢厂直供好比大江大河,而钢贸商的渠道是涓涓细流,钢贸商可顺势而为,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经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