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补 漏 洞

2009-7-12 14: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李卫卫
    目前,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已实施数月,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实施时间及范围的扩大,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这其中,新能源汽车补贴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最为明显。有业内人士在考察之后发现,这一漏洞导致政府拨付的财政补贴,在部分地区甚至落入了 “洋人”的口袋,中国整车企业则叫好不叫座,有沦为“洋打工”可能。
    据报道,某些城市公交等“大客户”在进行新能源车采购时,往往喜欢指定某家跨国公司的动力系统。比如在北京公交公司与北汽福田签订的800辆混合动力客车及底盘采购订单中,北京公交就明确要求这些混合动力客车必须采用伊顿混合动力系统。而此前,广州公交也曾提出过这项要求。
    也就是说,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客户要求向跨国零部件巨头——伊顿公司购买其混合动力系统。而据透露,该公司因为掌握着核心技术,在与国内客车企业进行合作时,条件极为苛刻:除了要交纳正常的采购费用之外,还需要支付100万元左右的技术转让费。
    如此一来,购车客户从国家获得的补贴,最终以客车企业高价采购核心系统的方式,被跨国零部件巨头收入囊中。
    事实上,国内已有企业研发出了可以替代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平台,而且技术也成熟,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但就因为客车终端用户“指定”,使得这些技术被挡在生产线之外,享受不到财政补贴带来的任何好处。
    这显然有违国家推出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初衷。因为在该政策中,曾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自主创新。而今看来,目标和现实有些背道而驰。本该鼓励的本土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而实行技术垄断的国际巨头反而成为了 “座上宾”。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新能源补贴体系的一种遗憾。
    在此,我们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尽快补上新能源体系存在的只考核节能目标,不考核零部件自主化率的漏洞。否则,在车辆采购过程中,难免会形成补贴跨国企业成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尴尬境地。而我国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只能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被边缘化,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