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创出世界速度

2009-7-12 4: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王若懿
    如果从第一条营运铁路——1876年通车的上海吴淞铁路算起,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33年历史。如果从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算起,中国铁路也已走过百年历史。但中国铁路实现大发展却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里。60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犹如运行速度一般越来越快。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跑出了世界速度,成功迈入高铁时代。细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无不见证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步步强大。
掀起第一次筑路潮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2.18万公里铁路,其中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1万公里。1950年,我国首先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渝线 (成都到重庆)和天兰线 (甘肃天水到兰州),以及兰新线 (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标志着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开始。由此,中国铁路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1953~1981年,中国铁路掀起了第一次筑路潮。
    中国在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时,铁路建设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新中国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1956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至成都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我国西南、西北两大地区间的大动脉。这条铁路不但开启了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新篇章,更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运输能力提高了几十倍,为我国铁路运输担当着重要角色。之后的十几年,中国铁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到196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38025公里,比建国初期增长了74.3%。这期间,中国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前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前苏联政府撤走了全部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其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而从全国的视角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1966年中国发生 “文化大革命”,国内经济下滑,但铁路建设依然得以发展。从1966~1980年,我国相继建成贵昆线 (贵阳到昆明)、成昆线 (成都到昆明)、襄渝线 (湖北襄樊到重庆)、太焦线 (太原到河南焦作)等铁路干线。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客货运量猛增,现有的铁路运力无法适应运输需求。因此,为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从1982~1996年,我国铁路建设再次加快速度。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大秦铁路便是在这个时期建成。
    山西是中国煤炭资源大省,但山西当时对外运输的交通并不畅通,这成了山西煤炭产销的一大瓶颈。为增加山西煤炭外运通道,国务院作出了修建大秦铁路的决策。这是中国第一条为解决资源运输而修建的专线铁路,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大秦铁路一期工程于1985年1月开工,1988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二期工程于1988年6月开工,1992年12月21日开通运营。大秦铁路的建设,使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生产的煤炭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华北、华东、东北及华南地区,对解决这些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电力用煤不足,以及增加煤炭出口起到巨大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2008年,大秦铁路以实现煤炭运量3.4亿吨的成绩,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铁路。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中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就,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货运能力反映着铁路运力的发展程度。与近几年货运量逐渐提高相比,我国货运发展曾因铁路运力不足,经历过一段阵痛的过程。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虽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全国铁路货运曾遇到空前的紧张局面。直到2007年铁路第六次提速,才大幅度缓解了此矛盾。2007年4月18日零时,中国铁路的第六次提速正式实施。这次提速后,我国铁路的客运能力提高18%,货运能力提高12%。第六次大提速后,铁路部门以跨铁路局五定班列、行包专列、大宗直达列车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同时推出一站装车、一站卸车的快运直达班列新产品,大力组织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和双层集装箱班列,并优化行包快运列车。可以说,这次提速使我国铁路初步形成了货运快捷运输网络,极大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铁路在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的推动下,2007年下半年货运量便有明显上升,东北、西北、西南 “三区域”货物运输取得显著成效。铁路部门在东北、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区全面优化和增加开行客货列车,对保证日后运输需要起到巨大作用。
    可以说,改革开放为中国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个时期内我国铁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据铁道部有关人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了50.9%。1978~2007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由8.15亿人增长到13.57亿人,增长了66.5%;货物发送量由11.01亿吨增长到31.42亿吨,增长1.6倍;总换算周转量由 6438.41亿吨公里增长到31013.31亿吨公里,增长3.8倍。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迈入高铁时代
    如今,中国铁路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党的十六大以后,铁路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铁道部与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签订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合力推进铁路建设的良好局面;提出了 “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新理念,完善铁路建设标准,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强化铁路工程管理,进一步大规模展开了完善铁路网的建设。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这是我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在线路基础、通信信号、高速动车组、车站建造、旅客服务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了运营速度、运输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4月18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此前,武广、郑西等20多条时速200~350公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建设规模达到8000余公里。随着一批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加上既有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将获得更加安全、经济、快捷、舒适的旅行服务。
    与此同时,我国大能力通道建设全面展开。沪汉蓉、太中银铁路等区域通道项目及一批西部开发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随着这些大能力运输通道的建成投入运营,加上对既有干线的技术改造,将形成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能力通道,实现各区域间客货运输的大出大入。
    京沪高速铁路是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该项工程预计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运营。该铁路开工建设一年以来,各项建设任务如期顺利完成,开局之年首战告捷,同时在技术创新、标准化管理、工程质量及节地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一切都昭示着京沪高速铁路正在向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2009年,我国铁路又迎来空前的建设规模。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政府迅速启动4万亿元的大规模工程建设投资,以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来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由此,铁路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记者从铁道部获悉,2009年,铁路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从2010~2012年,铁路平均每年将完成基建投资6000亿元以上,铁路建设项目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届时,我国铁路建设将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和完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