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工业“走廊”呼之欲出

2009-7-10 13: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世界造船工业从日本、韩国逐步向中国转移,长三角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安徽作为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800里皖江有340多公里适合发展造船工业,而目前仅开发了1/4,安徽急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早日打造出一条国家级的造船工业走廊。
  记者 杨秋玲:“这里就是位于枞阳县的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这个造船基地投入生产还不到半年的时间,现在工人师傅们就开始赶制十艘出口德国的、世界先进的多用途散货船。今年年底就将有三艘散货船下水进行调试。”
  投资近11亿元的东方造船基地是安徽造船业中的“大哥大”,利用800里皖江千百年来形成的黄金岸线资源,这个基地最终将建成6条船舶生产线,年造船能力超过3万吨。
  东方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汪良义:“10艘船每艘船的造价是1.4个亿左右,10艘船就是14个亿的产值。带动了配套产业将近30个亿,实现利税可能上亿元。”
  十艘船撬动40多个亿的产值,体现的就是产品的价值链。作为一个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造船工业包括造船、修船、拆船、海洋工程,甚至游艇,能带动钢铁、石油、金融等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相关行业。经过测算,造船工业每1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可以带动实现1亿元的产值。
  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副总裁 郁政:“造船厂它是个总装厂,它只是生产船体,所有里边的主机,甲板机械,发电机械、通讯导航,还有测声、测距一些电子方面的产品是非常多的,它的产业链很长的。”
  正是看中了造船业是座“富矿”,仿佛一夜之间,皖江两岸就星罗棋布地成长出了上百家船舶制造企业、6个万吨级造船产业集群,安徽的造船能力也由此达到了120多万载重吨,在全国的位次也由过去的名不见经传快速跃升到了去年的第6位。尽管如此,相比去年全国3200多万吨的造船能力来说,安徽依然只是切到了很小的一个“蛋糕”,这就为安徽奋力追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记者 郭蓓蓓:“我身后这条刚刚下水的货轮是目前安徽造船业内最大规模的,它的载重量达到3万吨,造价3亿元人民币。建造这样一艘船仅钢材就要用去8千吨,更有接近百个行业中的一千多个供应商参与。”
  这个庞然大物就是安徽造船业抓住机遇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产物。生产企业-原芜湖造船厂本来是一个经营非常困难的企业,但近几年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又使它在重组之后焕发了青春。
  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 杨柳:“我们的新老厂现在并举,新厂总共投资规模20个亿。目前我们的定单已经储备到了2011年。”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我们拥有的岸线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接,造就的自然就是造船业的一路高歌猛进。但如何使我们不仅拥有制造船体的能力、组装的能力,还有通过完善产业链、做好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的能力,最大限度留住价值链的核心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投资46亿元的熔安动力低速船用柴油机项目正在掀开安徽船用装备制造业新的一页,以这一国内的头号项目为依托,未来这里将形成一个包括船用柴油机、螺旋桨等在内的船舶工业园。
  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副总裁 郁政:“一台大型的船舶主机它有4万多个零部件,1万多个品种,对当地的机械工业、制造业配套能力拉动是很强的。(目前)一共有40多家企业我们已经授牌,成为我们的合格供应商。”
  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赵日定:“造船业它可以拉动整个工业,一个地区的工业,船用设备厂商我们安徽几乎很少。我们每年的采购大概有8个亿左右,绝大部分是在江浙(采购)。”
  按照安徽船舶工业发展的规划,到2011年,全省的船舶产量将达到350万吨,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将至少形260亿元以上的产值。
  专家观点:
  江苏船舶经济研究所所长 陶永宏:“造船业的发展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集聚现象,最后形成一个集群,在我们政策引导方面,园区化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相对且集中,在一些区域进行重点开发。”
  安徽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 吴金山:“要发展适合安徽岸线资源条件的、附加值比较高的特色船舶,要加大配套,提高我们附加值的水平,来提高我们造船的综合能力。”
  记者观察:800里皖江是我们的财富,在发展造船业的过程中,我们务必把“快”与“好”有机统一起来,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主动做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使造船工业在高起点、高水平谋划中实现集群式发展,早日成为安徽的重要骨干产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